金秋十月,行走秦王川大地,一個個重大項目加速推進,一家家企業忙碌生産,強勁的發展熱潮涌動……
地區生産總值從2020年的256億元增至2024年的448億元,年均增速13.5%,今年有望突破500億元實現翻番,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22.5%;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産投資2100億元,産業投資佔比提升至67%……這份亮眼的數字熱力值,是蘭州新區“十四五”時期經濟發展的實力,也是城市功能與民生服務的全面躍升,更是這座現代化新城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
成績斐然,蘭州新區制勝的“密鑰”是什麼?在11月6日上午,甘肅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決勝收官‘十四五’爭先進位話發展”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蘭州新區專場,蘭州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左龍用七個“加速”概括了新區過去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成就,全面展示了蘭州新區在“十四五”期間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標誌性成果以及突破性變革。
經濟實力加速躍升,發展態勢速效兼備
蘭州新區抓牢高質量發展第一要務,全力以赴做大總量、提升質量,經濟運行呈現出穩中有進、量質齊升的良好態勢,9次獲評省委、省政府重點工作評價“貢獻獎”或“進步獎”。地區生産總值從2020年的256億元增至2024年的448億元,年均增速13.5%,今年有望突破500億元實現翻番,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22.5%。五年來,蘭州新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産投資2100億元,産業投資佔比提升至67%,較2020年提高28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2020年分別增長1.28倍、1.4倍,實現與經濟增長同步。
一組一組數據多維度、全面展現了蘭州新區經濟“量質齊升”的韌性和活力。在“111”發展目標的激勵下,新區上下拼經濟、抓項目、強産業,成就可圈可點、成績突飛猛進,高質量發展的信心與底氣不斷增強。
現代産業加速構建,集群效應日益凸顯
蘭州新區堅持“大抓産業、主攻工業”,深入實施産業培育提升和“引大引強引頭部”行動,五年新引進産業項目633個,總投資超1900億元,在庫規上企業達到774家,成功入選國家“産融合作試點城市”。
産業作支撐,經濟攀新高。
“十四五”期間,蘭州新區以科技和産業創新為抓手,找到了推動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五年來,蘭州新區綠色化工固本強鏈,化工園區躋身全國“綜合競爭力百強”、入選全國“智慧園區”榜單,智能化、綠色化水平持續提升。
新能源新材料集聚成勢,引進落地東方希望、寶武碳業等“500強”和行業頭部企業9個,高端銅箔、負極材料産能雙雙突破15萬噸,獲評“省級先進製造業集群”。甘肅海亮入圍“全國隱形獨角獸500強”,實現全省“零”的突破。
裝備製造邁向高端,醫用重離子設備訂單量全球第一;蘭石集團氫能全産業鏈加快布局,在制、儲、加、用等關鍵環節實現多點突破,工業母機研發同步取得重大進展,入選全國首批“卓越級智能工廠”;愛瑪産業園預計明年投産,將填補西北高端電動車製造業空白。
生物醫藥創新突破,百林科、特豐制藥、雅本化工打破國外工藝壟斷,原子高科填補西北核藥空白,佛慈制藥入選“中華老字號”榜單,和盛堂躋身全國最具成長性中醫藥企業10強,上海康輝醫用同位素中心成功落地。
數據信息能級躍升,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直聯點建成投運,互聯網出口帶寬提升至20T,國際互聯網通道帶寬達40G。甘肅首個DeepSeek大模型落地新區,“硅立方”先進計算中心與全國十多個超算中心完成互聯互通、容災備份,關鍵承載能力邁上新&階。
商貿物流提質倍增,京東物流“亞洲一號”蘭州智能産業園開倉運營,京都之星等商業綜合體相繼投用,東百集團新投時代中心落地建設,普洛斯集團現代物流合作穩步推進,推動全區商貿物流産業規模突破2700億元。
創新要素加速集聚,新質生産力持續壯大
科技創新是推動工業轉型的關鍵驅動力之一。蘭州新區用實踐證明:科創能力正在轉化為工業“硬實力”。
“十四五”時期,新區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強科技”行動,着力築平台、強主體、育生態,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3.75%,獲評科技部“科創中國”試點城市。
五年來,新區各類平台能級持續提升。深化與在蘭科研“新四軍”合作,打造創新平台183個,實施産學研項目270余個,專利申請量達7888件。“甘智匯”科創園建成運營,先後引進蘭大藥化産業園、中南大學新材料研究院、西安交大智慧能源技術研究院等多家科創平台入駐,開展中試項目28個。主體矩陣加速成型。新區大力實施科技企業“雙倍增”行動,集聚了6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84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77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和144家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形成優質企業梯隊;依託30位院士、百名領軍人才和8萬名産業人才,構建起“平台+企業+人才”協同發力、活力迸發的創新矩陣。有研發活動的規上工業企業佔比達35%。創新成果高效轉化。“新區造”15000米海洋鑽機、3.5微米銅箔、醫用同位素等22項技術國際領先,稀土配合物發光材料等180項技術國內領先。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醫用重離子加速器成功打破國際壟斷,實現從技術突破到産業應用的跨越。伴隨科技成果轉化率提升至33.5%,新區新質生産力加快成勢,新舊動能轉換成效顯著。
改革活力加速釋放,營商環境優化升級
改革“一子落”,發展“滿盤活”。作為全省改革“試驗田”,新區聚焦“提效率、降成本、優服務”,持續深化具有新區特色的改革實踐。
五年來,新區體制機制“瘦身健體”。省委、省政府為新區量身定制改革方案,按照“大部制、大服務、扁平化”理念優化機構設置、提升運行效能,近三分之二的部門和人員投身經濟建設主戰場,主責主業更加聚焦。
營商環境“近悅遠來”。迭代升級“放管服”改革95項及民營經濟提振政策32條,項目審批時限壓縮至國家標準的三分之一,要素成本較“十三五”末下降20%以上,新增經營主體2.78萬戶,總量實現翻番突破5萬戶。五次榮膺“中國最具投資吸引力新區”,四次獲評“中國(區域)最具投資營商價值新區”。
重點改革“縱深突破”。持續創新特色“碳金融”産品,落地全國首筆城市公交“凈零排放”運營貸款、全國首單生態修復及高標農田雙挂鉤貸款,兩次獲評全國“碳達峰碳中和綠色發展優秀案例”。“綠金通”平台助企融資超1420億元,入選中國改革年度案例。國企改革在全省總體評估中榮獲A級等次,營業收入和資産總額較2020年分別增長68.1%、51%,新區商投集團連續四年躋身“中國500強”。
對外開放加速拓展,樞紐功能不斷增強
用好立足“西部地區開放高地”區位優勢,新區搶抓共建“一帶一路”機遇,構建“一區一港一口岸一通道”立體化開放體系,推動外貿擴量、通道賦能、合作增效。
五年來,新區開放平台擴容升級。創新綜保區“管委會+公司”模式,構建加工製造、物流集散、國際貿易、“保稅+”服務等複合型産業體系,新增海關備案企業超200家,成功加入黃河流域自貿試驗區聯盟和上合組織産業園區聯盟,今年1—10月,預計實現進出口額63億元、同比增長80%,綜保區完成進出口額48億元、同比增長92%,其中保稅業務進出口值17.8億元、同比增長300%以上,外向型經濟能級持續躍升,發展韌性全面彰顯。國際通道暢達增效。中川北站常態化開行“4向5條”國際貨運班列819列,年均增長33%;貨運吞吐量1361萬噸,年均增長8.5%,位居全省物流園區榜首。“空中絲路”拓展至240余條客貨運航線、21個國際貨運航點,成功獲批至加德滿都、新德里的“第五航權”,樞紐通道優勢進一步凸顯。外貿業態加快轉型。聚焦“區港聯動”發展模式持續用力,抓招商、拓業務、強服務,推動保稅維修、倉儲、會展、加工等業態提質擴容。特別是與東航集團、省民航集團達成三方合作,在飛機維修、發動機工程、航材供應鏈等領域實現標誌性項目落地,務實合作邁上新&階。與60多國開展經貿往來,進出口産品超260種,成功獲批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國家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
城鄉融合加速推進,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傍晚的彩虹城小區,幾位老人正在新建的涼亭裏下棋,孩童在健身器材上鍛煉。“變化太大了,現在社區環境真是好啊!”居民李大爺由衷感嘆。
“十四五”時期,新區統籌城鄉發展,拓展生態、生産、生活“三個空間”,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較2020年提升近20個百分點達75.84%,2024年實有人口突破72.7萬人,年均新增10萬以上,日均在途車輛17.5萬,人氣商氣加速集聚。
五年來,新區交通體系內聯外暢。中川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竣工投用,空港能級進一步提升,中蘭客專、蘭張三四線中武段通車,“一環六射”公路網、“一環兩橫兩縱”鐵路網與國際航空雙樞紐立體交通體系初步成型。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四縱四橫”骨幹水網加快成型,劉家井水庫等10座調蓄工程建成投用,總調蓄能力達3890萬立方米,供水管網超1000公里、實現全域覆蓋。燃氣、供熱普及率分別提升至95%和90%,配套管網持續延伸。同步新建改造排水管網50公里,城市“五張網”系統保障能力顯著提升。
鄉村振興成效顯著。依託“近省會、臨機場、接空港”的獨特區位,成功打造鄉村振興示範帶3條,創建省級示範村18個,相關實踐案例入選新華網“鄉村振興綠色實踐典型”。積極發展以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高質量為特徵的都市型現代農業,形成年産1億枝鮮切花、3萬頭奶牛養殖、萬噸有機蔬菜、百萬噸飼料、200萬噸糧油加工等特色産業集群,一産接二連三的融合發展模式加速成型。現代農業示範園被認定為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範基地”。
民生福祉加速提升,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晨曦初露,陽光灑落在如金色緞帶的緯一路大道上,來來往往的車流與綠道旁晨練的居民交錯而過。兩側秋影搖曳,景觀花壇猶如打翻的調色盤,繪就流動的生態畫卷。這幅充滿張力的畫面,成為新區新城蝶變的生動寫照。
以人民為中心,是發展規劃的“根”和“魂”。“十四五”以來,新區千方百計謀民生之利、多措並舉解民生之憂,把70%以上的財政支出投入到民生領域,實打實地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五年來,新區公共服務優質共享。舉辦各類招聘會153場,引進人才超10萬人。職教園區集聚17所院校、15萬師生,成為全國重要的技能人才培育基地。新建中小學、幼教機構30所,新增學位超10萬個;新增醫療機構89家,省人民醫院新區分院、省殘聯康復中心新區院區2家三甲醫院相繼投用,緊密型醫共體建設獲央視《焦點訪談》報道,獲批“全國醫防融合試點城市”。“15分鐘教育、醫療圈”“10分鐘健康服務圈”基本實現全域覆蓋。
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創新推行“生態修復+現代農業+城鎮發展”綜合治理模式,紮實推進蘭西城市群生態建設,完成生態修復超100平方公里,造林綠化21萬畝,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6.13平方米,城市綠地率35.8%,接近國家園林城市標準。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污水、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在93%以上,兩度獲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優秀城市”。
社會治理深化提升。“綜治中心+網格化+信息化”體系高效運行,“三調對接”機制順暢有效。2024年,新區生産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同比“十三五”末下降26.3%和11.8%,主動創安、主動創穩成效持續顯現。
展望“十五五”,新區正處在搶抓機遇、轉化紅利的關鍵階段,積蓄勢能、夯實支撐的攻堅時期,彰顯定位、實現跨越的突破窗口。新區將以更大格局、更強擔當、更實舉措,奮力打造産業升級先導區、城鄉協同樣板區、對外開放引領區、生態環保示範區、和諧穩定標杆區,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甘肅新篇章貢獻新區力量!(蘭州新區報記者 唐學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