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白銀區武川鄉獨山村的茂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裏,負責人狄生榮指着圈舍裏膘肥體健的黑毛驢,臉上笑開了花。這位土生土長的村民,憑着一股韌勁把養驢事業做旺,不僅自己做得風生水起,更帶火了全村的特色産業。
走進養殖合作社,200頭黑毛驢悠閒地吃着草料,200畝玉米地的收穫也正在顆粒歸倉。“啥是循環農業?答案就在這兒!”筆者王建鵬一語道破玄機。狄生榮接過話茬:“流轉土地200畝種玉米,飼草就是自給自足了,産生的驢糞我們再上地,這樣下來就不用買化肥,是一條綠色的生態鏈。”從玉米種植到飼草養驢,再到驢糞還田,這個“田間到圈舍”的閉環,讓農業生産既環保又省錢。
好産業離不開政策托底。“農民搞農業的投資底氣,來自於政府的支持。”獨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曾海鵬算起了政策賬,“‘十四五’期間為黑毛驢養殖合作社配套了2個農業項目,總共投資90萬元,建設2座飼料青儲池和1個塘壩,解決了黑毛驢養殖飼草和飲水問題。”更讓狄生榮暖心的是,辦理養殖場的土地流轉手續非常方便,可以説是一路“綠燈”。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讓合作社的發展步子越邁越大。
産業旺了,收益來了,鄉親們也跟着富了。狄生榮説:“除去30多人的工資20多萬元,還有各種成本,一年下來,能收入十幾萬元。合作社一年能出欄30到40頭肉驢,價格也穩定,尤其這兩年驢肉價格持續上升,前景好着呢”。如今,他不僅帶着4戶農戶一起幹,還計劃再養200頭牛,再多流轉200畝土地。
“獨山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養殖業,武川鄉第一家黑毛驢養殖農民合作社就在獨山村。”曾海鵬介紹,合作社不僅存欄量達到200頭,經濟效益可觀,更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隨着合作社不斷擴大養殖規模,村民的收入也越來越多。這座小村莊用“種養循環”的巧思,讓村民在産業鏈上收穫滿滿幸福。(黃濤 王建鵬 王佳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