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金塔縣營泉村以“三抓三促”行動為抓手,建農房、修道路、抓産業,深入挖掘整合“沙”資源,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有效增強了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成功實現從普通城郊村到全國“戈壁生態農業綠色高效生産技術集成與示範”先行試驗區的華麗蛻變。

站在金塔沙漠生態農業園,金塔鎮營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建龍手指着眼前的景象,語氣裏滿是自豪。作為鄉村發展的見證者和推動者,他親歷的營泉村變遷,正是金塔縣“十四五”期間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
時間回到2022年8月,彼時的營泉村還面臨着村集體經濟薄弱、農戶增收渠道狹窄的困境,“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是當時最真實的寫照。為破解發展難題,響應“十四五”規劃中鄉村振興的號召,在縣、村兩級的大力支持下,營泉村決定在沙丘之間規劃建設沙漠生態農業園區,同步推進災後重建安置點項目,為村子鋪就一條“生態打底、産業賦能”的發展新路。

2022年8月,園區開工建設,首要任務就是攻克沙質地種植的技術難關。“第一年種植時,因地處沙丘地帶,技術層面面臨諸多難題。後來,經過村上和縣有關部門多方協調,最終邀請到中國農科院及市農技中心的技術人員入駐園區,手把手向農戶傳授種植技巧。”回憶起園區建設初期,金塔鎮營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建龍感慨道。

2023年1月,園區首批12座高標準日光溫室順利建成,農戶們試着種下了沙漠普羅旺斯西紅柿、沙漠西瓜和沙漠羊肚菌等特色蔬果。沒想到首年就迎來了豐收,實實在在的收益讓村民們吃下了“定心丸”。
“經過一年的種植,我們的農戶嘗到了甜頭,平均每座棚每年的收入都在5—6萬元。”金塔鎮營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建龍説。

産業興則鄉村興。2023年,在前期成功的基礎上,營泉村吸引了更多農戶和企業入駐園區,村集體主動發力,新建20座高標準日光溫室,創新形成“村集體+農戶+企業”的三方聯動發展模式。截至2024年,園區高標準日光溫室已建300座,並計劃2025年累計搭建高標準日光溫室400座,這條清晰的增長曲線,正是金塔縣培育鄉村特色産業、壯大集體經濟的有力見證。“從園區建設開始,我們村集體經濟在逐年增加,農戶的收入也提高了,2025年我們整體村集體經濟計劃要突破100萬元以上。”金塔鎮營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建龍説。
昔日的沙丘變成了增收“沃土”,金塔鎮還大力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將沙漠生態農業園打造成一個集産、學、研、旅一體化的現代農業觀光旅游區,並於2024年被評為國家級AAA級景區。設施完善的功能服務區,讓游客在這裡不僅可以體驗休閒採摘的樂趣,還能進行實踐研學、燒烤露營、沙漠運動。游客楊曉春帶着一家人來這邊游玩,不禁感嘆道“這裡不僅有豐富的蔬菜瓜果可以採摘,環境也很優美,可以體驗農旅生活。”

“不僅要讓村民富起來,更要讓大家住得舒心。”這是營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建龍一直牽掛的事。金塔縣生態地質避險搬遷項目啟動後,營泉村便積極同步推進安置點建設。經過建設,安置點配套設施一應俱全,黨群服務中心、文化廣場、鄉村記憶館、養老服務中心、超市等設施讓村民實現了“小病不出村、購物不用跑、養老有保障”的便捷生活,工程一期入住率達到100%,全村村民喜搬新居。

從以前的老舊住房到如今的宜居新區,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優居”,安置點的變遷不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環境,更凝聚了鄉村發展的向心力。營泉村的蝶變,僅僅是金塔縣“十四五”期間統籌鄉村振興、生態治理、民生改善的一個縮影。在金塔大地上,像營泉村這樣的故事正在不斷上演。(記者:楊玲 楊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