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11-12 17:46:57 來源: 白銀日報

科技田裏話豐收——景泰縣農業高質量發展小記

2025-11-12 17:46:57     來源: 白銀日報
字體:
分享到:

  時下,驅車行駛在景泰的沃野鄉間,一片豐收景象撲面而來:一車車西紅柿被運往全國各地、池塘裏的魚蝦網網滿、鹽鹼地裏的辣椒長勢喜人、玉米收割機在田裏來回穿梭、農戶們的臉上洋溢着收穫的喜悅。

  今年,景泰的豐收遠不止“糧滿倉”,經過科學改良的鹽鹼地裏,西紅柿、辣椒、芹菜等作物長勢喜人;充滿“科技范”的高標準農田裏小麥、玉米、葵花等糧油作物産量喜人;前幾年,還是“稀罕物”的北斗導航、無人機噴防等各種智能化農機,這豐收,不僅展現了“科技興農”的成果,更增強了景泰農業産業化持續發展的信心。

  在景泰縣2.33萬畝鹽鹼地綜合利用試點項目片區的實驗田裏,試種玉米測産工作緊張有序地進行,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武玲玲正在記錄測産結果,“這次測産後發現,不加微生物菌劑,畝産是800多斤,然後添加微生物菌劑之後,畝産達到了1000多斤,”她的話語鏗鏘有力,滿是對收穫的自豪。

  很難想象,就在一年多前,這裡還是“鹽鹼化”重災區。而像這樣的鹽鹼化土地,景泰縣有21萬畝,如何喚醒這些沉睡土地?怎樣實現“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景泰縣探索走出了一條鹽鹼地綜合利用的科學治理道路。

  “以漁治鹼”發展水産養殖。2016年起,景泰縣按照“漁農並重、修復生態”的方針,提出挖塘降水、抬土造田、漁農並重、治理鹽鹼地的具體治理模式,在五佛鄉、蘆陽鎮等6個受鹽鹼危害較重的鄉鎮發展漁業。

  改良土壤、修復地力。以水利工程排鹽,在鹽鹼影響區建立完整的排水、排鹽系統。依據土壤鹽鹼化程度,通過“以地適種、以種適地”相結合的模式,採取“工程+化學+生物+物理+農藝”等舉措,實現鹽鹼地控鹽消障,耕層結構增碳擴容,增加土地綜合生産能力。

  科技喚醒沉睡土地,從而結出更加豐滿的“碩果”。目前,景泰縣水産養殖面積達1萬多畝,已發展水産養殖戶27家,輻射帶動農戶2000余戶;經過改良的鹽鹼地今年也迎來了首次收穫,相信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將成為景泰的“大糧倉”。

  在寺灘鄉的高標準農田裏沉甸甸的葵花盤將枝幹壓彎了腰,村民們穿行其中,揮舞着手中的鐮刀,熟練地進行采收;在喜泉鎮的高標準農田裏收割機轟鳴作響,金黃的玉米被源源不斷地捲入機身,不一會就裝滿了車鬥;在上沙沃鎮的高標準農田裏一壟壟皮色鮮艷、肉色紅潤的紅薯破土而出,個個體態飽滿,顏色鮮亮……田間地頭瀰漫着豐收的氣息。

  “豐”景無限的背後,離不開科技力量的加持。景泰縣通過新建、改造、擴建等方式,科學有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耕地土壤改良,提高耕地質量,通過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降低乾旱風險。從2019年起,先後實施高標準農田32.3萬畝,佔全縣耕地的65%,惠及農戶2.8萬戶,為全縣糧食穩産高産提供重要支撐。

  土地平整、集中連片的高標準農田,與高效化、智能化的農業科技實現了“雙向奔赴”。而今,在景泰,高標準農田建設往往都和節水灌溉設施一體化推進,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在這片廣袤田野間大顯身手,各種高科技、智能化農業機具紛紛“上崗”,滿滿的“科技范”,築牢了今年景泰豐收的基石。

  隨着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實施,集約化、精細化、智能化、科技化、信息化的農業生産模式已成為高標準農田未來發展趨勢,也是景泰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少農民把自己的土地流轉後,還可以在配套農業生産的各個環節實現就業,獲取多重收益,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好。(王鈺琴 盧昌來)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