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呼喚人才,人才成就産業。
今年以來,甘州區緊扣“農業強區、工業大區、旅游名區”發展定位,聚焦“一粒種、一籃子菜、兩頭牛”“醫藥化工”“文旅融合”等優勢特色産業,創新組建首批産業鏈人才聯盟,以機制破題、平台聚才、服務賦能,推動人才鏈與産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蹚出了一條産業與人才“雙向奔赴、彼此成就”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這場變革,不是簡單的“拉群建組”,而是一場系統性重塑。從組織架構到運行機制,從技術攻堅到成果轉化,從引才聚智到生態營造,甘州正以人才聯盟為支點,撬動整條産業鏈的躍升。
從“單打獨鬥”到“抱團發展”
——人才聯盟激活産業“一池春水”
過去,企業遇到技術瓶頸常常“病急亂投醫”,專家資源分散、信息不對稱、合作成本高;高校科研成果“鎖在抽屜裏”,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産力。如何打通“最後一公里”?甘州區的答案是:建聯盟、搭平台、促協同。
為破解産業鏈上“人才找不到用武之地、企業找不到解題之人”的痛點,甘州區堅持“成熟一個、組建一個、見效一個”,圍繞五大重點産業,高標準打造首批産業鏈人才聯盟。每個聯盟由行業主管部門牽頭,設立“首席服務官”(由分管領導擔任),配備專職秘書處,遴選國投金種、萬禾草畜、兆田生態等行業領軍企業作為鏈主單位,並廣泛吸納上下游企業、專業合作社等加盟,形成“行業主管部門+首席服務官+秘書處+牽頭企業+加盟單位+專家團隊”六位一體高效協同架構。
專家團隊則採取“外引+內聯+本土用好”靈活模式,柔性引進中國農業大學、蘭州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等高校院所高層次專家12名,共享入盟企業內部技術骨幹,充分激活市區兩級本土實用人才。首批60余名技術型專家精準匹配到各聯盟,確保“專業對口、能力匹配、響應迅速”。
“以前找專家要靠關係、托熟人,現在只需在聯盟平台提交需求,幾天內就有專家上門。”一位有機蔬菜種植大戶坦言。
“我們提出玉米制種收穫效率低的問題後,聯盟很快就匹配了甘肅農大的專家團隊,不到一個月就拿出了機械化優化方案!”國投金種公司負責人感慨道。這正是甘州區推行“企業點單、聯盟派單、專家接單、企業評單”四單閉環服務模式的生動縮影。
在此基礎上,聯盟還建立“六聯共建”深度協同機制,難題聯破、項目聯推、平台聯建、骨幹聯帶、人才聯引、良策聯提,打破部門壁壘、信息孤島和領域界限,推動跨企業、跨行業、跨區域聯動發展。
從“瓶頸難題”到“地頭車間”
——聯盟賦能跑出創新“加速度”
人才聯盟不僅是“智囊團”,更是“施工隊”。
成效是最好的答卷。自聯盟運行以來,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一批重大項目加速落地,一批創新成果走進田間地頭、工廠車間。
----種業聯盟建成80畝科技創新實驗示範基地,開展140個玉米新品種試驗,推動機械化收穫率提升至70%以上;共建生物育種研發轉化平台,申報國審、省審新品種7個,加快種業“芯片”自主創新步伐。
——肉牛聯盟助力犢牛繁活率提高至86%,啟動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河西牛”新品種選育工程,支持萬禾草畜開展肉牛藥物臨床試驗,推動畜牧産業邁向高端化、標準化。
——醫藥化工聯盟幫助大弓農化優化工藝流程,實現能耗降低15%、排放減少30%,綠色轉型邁出堅實步伐。
——有機蔬菜聯盟制定5項地方標準,系統解決有機蔬菜育苗質量不穩定問題,認證基地達1350畝,轉換期基地2.26萬畝,申請認證面積2.72萬畝,為“甘味”農産品注入品質底氣。
——文化旅游聯盟創意頻出,平山湖大峽谷植入“草原星空蒙古包”“詐馬宴”“峽谷小酒館”等沉浸式體驗項目。大佛寺打造三維數字IP“雲灼”公主及絲路服飾虛擬換裝系統,累計吸引超48萬人次互動體驗,讓千年古跡“活”起來、“潮”起來。
此外,聯盟還指導開發“絲路一枝春”“蛇年玩偶”等系列文創産品,豐富“這就是張掖”“甘州有禮”品牌矩陣,舉辦玉米智能裝備展示會、細胞核雄性不育制種技術觀摩會等全國性學術活動3場,顯著提升産業科技含量與影響力。
一個個技術瓶頸被攻克,一個個創新成果落地轉化,聯盟正成為驅動産業升級的“強引擎”。
從“引才一時”到“留才長久”
——真金白銀+真心實意築巢引鳳
“不僅要讓人才來得了,更要讓他們幹得好、留得下。”甘州區委人才辦相關負責人&&。
為此,甘州區打出政策“組合拳”。
在資金保障上,設立專項扶持資金。對新成立聯盟一次性給予5萬元啟動經費;每年根據運行成效考核結果,持續給予約3萬元運行補貼。同時,優先推薦聯盟專家申報省、市、區重點人才項目和科技計劃,形成“基層投入+上級賦能”的疊加效應。
在激勵機制上,樹立“以實績論英雄、憑貢獻定獎懲”鮮明導向,將聯盟在技術攻關、成果轉化、企業服務等方面的成效納入部門年度人才工作考核,並作為評優評先、績效獎勵的重要依據。對表現突出的“首席服務官”、秘書處負責人及體制內技術專家,在職稱評聘、職務晉陞中予以優先考慮。
在服務保障上,尊重知識價值,支持非體制內專家通過技術諮詢、項目合作、成果轉化等方式獲取合理報酬;對具有廣泛適用性和顯著經濟效益的研發成果,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示範推廣等方式擴大應用範圍。
同時,建立常態化聯席會議制度,動態收集聯盟運行中的堵點難點,第一時間協調資源、解決問題,確保聯盟輕裝上陣、高效運轉。
截至目前,各聯盟已開展示範性技術培訓24場次,培訓一線從業人員2000餘人次,幫帶培養本地業務骨幹45名,柔性引進高層次專家12名,人才“磁吸效應”日益凸顯。
面向未來:打造産業發展的“最強大腦”
人才聯盟不是“盆景”,而是“引擎”;不是短期工程,而是長效機制。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擴大聯盟覆蓋面,深化市場化運行機制,強化數字賦能、科技賦能,真正把人才聯盟建設成為驅動産業高質量發展的‘最強大腦’和‘動力引擎’。”甘州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
在這片充滿機遇的熱土上,産業與人才的“雙向奔赴”將愈發緊密、高效、持久……(賀海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