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攻堅強科技行動 優化生態培育主體
蘭州構築“科技強市”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在西北遼闊的土地上,蘭州這座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將科技創新置於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近日,記者從蘭州市科學技術局獲悉,蘭州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攻堅實施強科技行動,推行優化政策環境、強化主體培育、搭建合作平台等一系列紮實舉措,加力推進“161”科技創新體系落實落地,為蘭州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動能,創新蘭州、科技強市的建設藍圖逐步轉化為生動現實。
聚焦政策引領 優化科技創新生態
科技創新離不開適宜的土壤與環境。蘭州市深刻認識到,釋放創新活力,首要在於構建一流的科技創新生態。市科技局緊密對接國家、省、市戰略導向,先後&&並落實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持續完善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
一方面,政策供給更加精準有力。從加大財政科技投入、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到細化對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精準扶持,政策體系日益完善。另一方面,科技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通過積極探索科技項目經費“包乾制”,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資産單列管理改革,完善科技人才評價機制,推動生物醫藥産業鏈協同攻關應用試點,有效破除制約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科研主體的內生動力。
這一套“組合拳”,旨在營造鼓勵探索、公平競爭的創新環境,讓創新的種子得以茁壯成長。
聚焦主體培育 構建協同創新體系
企業是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蘭州市始終將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作為關鍵抓手,持續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行動。通過建立健全“微成長、小升高、高變強”的梯次培育機制,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支持龍頭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重大科技項目,增強全市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同時,為破解科技與經濟難題,蘭州市大力推動産學研深度融合,推動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等本地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在蘭轉移轉化,着力打通從“實驗室”到“生産線”的“最後一公里”,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這一協同創新模式,不僅顯著提升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也加速知識流動和技術擴散,增強區域創新的整體效能。
聚焦平台打造 集聚高端創新資源
高能級的創新平台是集聚資源、開展攻關的重要載體。蘭州市積極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布局,全力支持蘭州白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蘭白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提質增效,打造區域創新增長極。
同時,圍繞生物醫藥、新材料、先進製造、航空航天等本地優勢特色産業領域,蘭州市布局建設了一批高水平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等各類創新平台。這些平台不僅吸引了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落戶,也承擔了眾多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任務,成為産出重大原創成果、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的策源地,為蘭州産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和技術儲備。
聚焦産業升級 驅動經濟轉型發展
科技創新最終要服務於産業發展。市科技局圍繞構建“3+2”現代産業體系和“6+X”先進製造業産業集群,組織實施了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在精細化工、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實踐是檢驗創新價值的標準。據了解,在新材料領域,相關科研團隊成功研發超高功率石墨電極新材料;在生物醫藥領域,新型疫苗和特色中藥的研發進程不斷加快。這些科技成果的成功轉化,有力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集聚發展,提升了産業鏈的現代化水平和競爭力,生動詮釋“科技是第一生産力”的深刻內涵。
面向未來,蘭州市科技局將錨定建設科技強市、創新蘭州的目標,聚焦“14+1”産業鏈和未來産業發展方向,推動創新要素、研發力量、科技成果向産業鏈集中,貫通科技成果需求側和供給側,加快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以高水平科技供給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引擎。
本報記者 華靜 通訊員 王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