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水之源的黃土坡上,有一群與馬鈴薯相守了一個甲子的科研人。他們用沾滿試劑與泥土的雙手,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將一粒粒易病低産的“病種子”,培育成富含科技基因的“金種子”。他們就是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馬鈴薯研究所育種團隊(以下簡稱“團隊”)。
前不久,這支團隊獲得“感動甘肅·隴人驕子”稱號。
為薯種注入“中國芯”
回憶團隊初建歲月,團隊核心成員文國宏總是想起那個風沙瀰漫的年代。
他指着辦公室墻上泛黃的老照片對記者説:“你看這兒,1965年的甘肅省渭源縣會川鎮,全是光禿禿的黃土地,我們就在這裡建立了試驗站。最初,試驗站只有幾間土坯房,風一刮,墻皮直往下掉。可你猜怎麼着?我們幾個人拿着一把測量株高的尺子、一桿稱量薯重的秤,硬是把西北地區第一個馬鈴薯專業試驗站給立住了。”
這位在育種一線堅守了40年的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馬鈴薯研究所研究員,是國家馬鈴薯産業技術體系育種崗位專家。
上世紀60年代的隴原大地,糧食短缺像一塊沉重的石頭壓在百姓心頭。馬鈴薯因耐旱、高産成為“救命薯”,但因薯種質量較低,讓這份“救命的希望”變得渺茫。“一定要讓中國馬鈴薯種子‘站’起來,為薯種注入‘中國芯’。”就在那間土坯房裏,團隊成員立下誓言,也開啟了長達60載的育種征程。
最初的38年裏,試驗站的燈常常徹夜亮着。團隊成員白天在地裏記錄株高、葉形、結薯數量,夜晚在煤油燈下分析雜交組合數據。從引種試種到雜交育種,他們的每一步都承載着技術突破的希望。1997年,隨着“甘肅省貧困地區馬鈴薯優質種薯脫毒快繁體系建設”項目落地,試驗站引入組培室技術,實現了從“憑經驗選種”到“靠技術育苗”的轉變,種薯脫毒率從不足30%提升至98%以上。技術力量的加強,讓團隊在育種領域不斷發力,一系列突破性成果隨之涌現。
1994年,他們育成的隴薯3號,澱粉含量突破20%,澱粉積累速率較普通品種提升30%。2010年,他們利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培育出隴薯8號。該品種澱粉含量飆升至27.34%,至今仍是國內澱粉含量最高的馬鈴薯品種。在馬鈴薯“絕症”——晚疫病防治上,團隊通過基因導入與表達調控技術,使病株率控制在0.5%以下。
接力傳承科研精神
60年的科研攻堅,是三代育種工作者的技術接力與精神傳承。以文國宏為代表的“開創代”在簡陋的土坯房中奠定基石,以團隊負責人之一、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馬鈴薯研究所副所長李建武為核心的“中堅代”承前啟後,而賈小霞等“95後”團隊成員的加入為這份傳承注入了青春活力。
作為會川鎮走出的首位農業博士,賈小霞畢業後選擇回到家鄉,將所學的分子生物學知識應用在育種實踐上,把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快來看看,我們改良後的馬鈴薯長得多好。”她邊説邊向記者展示手機裏記錄的薯苗生長數據。通過技術創新,她和團隊成功將育種周期縮短近一半,育種效率提升40%。
“每一株薯苗的基因表達效果,都藏在葉片的紋路裏。”李建武説。自25歲扎根試驗站,他從老專家文國宏手中接過傳統雜交育種的接力棒,同時積極引入智能監測、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牽頭構建了馬鈴薯育種數據庫。
在團隊成員的工具箱中,既有“開創代”留下來的測産秤,也有“新生代”常用的手持光譜儀;老專家手繪的雜交圖譜與青年博士整理的電子基因數據在筆記本上互為補充。這種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顯著提升了育種工作的效率。截至目前,團隊累計培育出50多個馬鈴薯新品種,其中12個通過國家審定。
讓技術扎根黃土地
“科研的生命力,在於技術的傳承與人才的接續。”團隊負責人之一張榮説。在他的辦公室裏,擺滿了不同年代的育種資料,從手寫的雜交記錄到數字化的基因圖譜,見證着技術的迭代。為了打造“傳幫帶”人才梯隊,團隊推出“老專家+青年博士+基層技術員”的培養模式。
近10年,團隊培養出23名碩士、5名博士,其中18人扎根西北馬鈴薯科研一線;與甘肅農業大學等高校合作建立實習基地,每年接收50余名學生參與科研實踐。團隊研發的“馬鈴薯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規程”被納入全國農業行業標準,培訓的12萬餘名基層技術員成為甘肅省技術推廣的主力。
“讓高端技術走出實驗室,變成基層能用上的真本事。”張榮説。他們編寫的《馬鈴薯育種實用技術手冊》,將複雜的分子生物學知識轉化為技術口訣,讓基層技術員也能掌握頗具難度的育種技巧。
從手寫記錄到基因測序,從土坯房到現代化組培室……60年間,團隊的科研條件變了,但“探精求微”的精神從未改變。
“未來,我們要構建馬鈴薯基因資源庫,培育更多抗逆新品種。”文國宏邊説邊望向團隊的組培室。在那裏,承載着新基因片段的薯苗正茁壯成長。它們與薪火相傳的科研事業一起,在隴原大地上綻放出希望的光芒。(記者 頡滿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