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白龍江畔數十萬畝橄欖豐收、新鮮開榨。一筐筐飽滿的果子,經過嚴密的程序,變成一滴滴“液體黃金”。而這抹藏在深山中的醇香在日前剛剛迎接了一位遠道而來的“客人”。
“這裡的濕度更低,産出的橄欖油味道更香。”韓國客商鄭義賢説,作為一名韓國橄欖油企業的負責人,他曾帶領自己的團隊在世界多個國家尋找符合本國市場取向的橄欖油産品,經過各種渠道的了解,在第三次來到中國考察之後,最終選擇了與隴南的橄欖油加工企業簽訂了10噸特級初榨橄欖油的採購協議。
“這裡沒有過度依賴機械,而是通過純天然的採摘與加工,最大程度保留了橄欖果的果香和鮮度,完全符合我們國家的市場對橄欖油的選擇標準。”鄭義賢評價道,正是這種品質保障,讓他下定決心簽下了這筆訂單,“我們後續又追加了10噸,正準備簽訂相關合同。”
這份“鮮”與“香”從何而來?其中的秘密,正深植於隴南得天獨厚的地理基因之中。
位於北緯33°的隴南,境內有多個幹熱河谷地區,氣候土壤條件與地中海沿岸相似,正處於全球油橄欖黃金種植帶,年均600毫米的降雨量、弱鹼性土壤與充足光照,也為油橄欖提供了絕佳的生長環境。與傳統地中海産區相比,隴南較低的濕度更利於油脂積累,讓橄欖油風味更加清爽醇厚。
如今,隴南全域油橄欖種植面積已達117.35萬畝,鮮果年産量6萬噸,綜合産值45億元,基地規模與效益均居全國之首。
而一顆顆小小的“洋果子”是如何在隴南扎根並成長為代表性産業之一的呢?
時間回溯至1964年,油橄欖作為“外交使者”被引入中國。在長江流域12個試種點中,隴南憑藉獨特的自然條件脫穎而出。1975年,油橄欖開始在隴南規模化推廣種植。
但挑戰接踵而至——油橄欖怕澇、對海拔敏感,傳統種植極限僅為1200米。科技突破成為破局關鍵。
隴南迎難而上、聚力破局,通過引進試種、品種馴化等手段,將油橄欖的適生海拔從傳統的1200米提升至1600米,突破傳統分佈極限。並從最初引進的三十個品種起步,發展為170余種試驗株,選育出八大省級良種,實現從試驗種植到産業化升級的跨越。
與此同時,隴南也在産業鏈完善上精雕細琢,將一顆顆小果子的價值發揮到極致。
走進隴南市橄欖之城農林産品開發有限公司,自動化的生産線正在滿負荷運轉,還沾着露珠的鮮果正在傳送帶上翻滾。
該公司正是此次韓國客商特級初榨橄欖油訂單的簽署對象。其旗下的隴之韻特級初榨橄欖油系列在前不久的紐約國際橄欖油大賽榮膺銀獎,“萊星”與“皮肖利”兩大核心單品,也在第20屆中國國際橄欖油比賽中雙雙摘得金獎。
“目前,公司引 進了土耳其進口特級初榨橄欖油生産線1條,配有全自動灌裝生産線1條,日灌裝特級初榨橄欖油2萬瓶,擁有5個橄欖油單品。今年采收季以來,我們公司已經收購了1200余噸的鮮果進行加工。”公司負責人祁大強介紹道。
在隴南,像這樣的油橄欖産業鏈企業還有不少。依託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以及紮實的産業基礎,隴南已形成集種植、採摘、運輸、加工等多個環節為一體的完整産業鏈條,並延伸出初榨橄欖油、餐用橄欖果、橄欖保健品、橄欖護膚品、橄欖木藝品、橄欖飲品、橄欖休閒食品等數十種相關産品品類。
同時,成立中國油橄欖産業創新戰略聯盟,組建隴南市油橄欖産業創新聯合體,建立油橄欖産業鏈科技創新專家團隊,支持實施油橄欖關鍵技術試驗研究、科技推廣項目20余項,完成登記科技成果30余項。
目前,油橄欖産業已覆蓋白龍江、白水江、西漢水、嘉陵江流域44個鄉鎮,帶動40余萬群眾增收,主産區人均産業收入超過4000元。作為主産區之一的武都區更是建成了14家現代化的橄欖油加工廠,並打造22條世界先進水平的初榨油生産線,助力隴南“油香”遠飄海內外。
夕陽西下,武都區的油橄欖種植園裏,一箱箱橄欖果“馬不停蹄”地被送往各個生産加工線,加工廠燈火次第亮起,生産線上依然涌動着收穫的脈動。從白龍江畔的試驗苗到漫山遍野的致富林,從實驗室的品種馴化到國際賽事的金獎認證,隴南用五十年時光將一粒種子,澆灌成帶動四十萬群眾增收的支柱産業。
隴南油橄欖,這條融合了北緯33°陽光雨露與科技智慧的産業鏈,正讓橄欖果的芬芳突破群山阻隔,飄向更遠的遠方。這一抹源自山林間的風味,正在國際農産品的版圖上,書寫着屬於自己的“黃金時代”。(張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