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嶺層巒疊嶂,四郎河碧波流淌,在隴東黃土高原的東側邊緣,正寧縣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甘陜交界的沃土之上。作為慶陽市的東大門,正寧縣承載着黃土文化的厚重底蘊,更肩負着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的歷史使命。近年來,正寧縣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統籌城鄉、提質增效、生態優先、民生為本”為導向,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完善基礎設施網絡、優化公共服務供給、提升城市治理效能,一座宜居、宜業、宜樂、宜游的現代化新城正從藍圖變為現實,書寫着新時代縣域建設的精彩答卷。
規劃引領——
繪就城鄉融合新藍圖
城市建設,規劃先行。正寧縣深刻認識到科學規劃對城市發展的引領作用,始終把規劃編製作為城市建設的“先手棋”,立足縣域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和發展定位,不斷完善規劃體系,強化規劃實施監管,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築牢根基。

正寧縣人民醫院。
在空間布局規劃上,正寧縣打破城鄉二元分割壁壘,將城鄉融合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科學編制《正寧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及交通、生態、教育、醫療等專項規劃,形成了以縣城為核心區,重點強化政治、經濟、文化、商貿和公共服務功能,通過城南片區開發、老舊小區改造等舉措,提升核心承載力;以榆林子鎮、宮河鎮等重點鎮為節點,打造特色産業集聚中心和區域服務樞紐,輻射帶動周邊鄉村發展的“一核引領、多點支撐、城鄉聯動”空間發展格局,有效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為實現“以城帶鄉、以鄉促城”的良性循環奠定了基礎。
城南片區的規劃建設成為正寧縣空間布局優化的典範。正寧縣將城南片區定位為教育新城、生態宜居區,集中布局優質教育資源和生態休閒設施,推動城市發展重心南移。南苑初中、南苑小學、南苑幼兒園的集中建設,形成了完整的基礎教育集群,不僅破解了老城區教育資源緊張的難題,更帶動了周邊商業、住宅、休閒等配套設施的同步發展,讓“一座學校驅動一個片區”成為現實。截至目前,佔地104畝的南苑初中已經建成,共70個教學班,可容納學生3000名;佔地46畝的南苑小學也已完工,48個教學班能滿足2000名學生的就學需求,城南片區已成為正寧縣最具發展潛力的宜居新區。
在規劃實施過程中,正寧縣嚴格執行“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管理一本賬”的原則,強化規劃剛性約束,建立規劃審批與監督聯動機制,確保各類建設項目嚴格按照規劃推進。同時,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建議,通過公示規劃方案、召開聽證會等方式,讓群眾參與到規劃編制和實施全過程,使規劃更貼合民生需求和城市發展實際。科學合理的規劃體系,為正寧縣城市建設提供了清晰的“路線圖”,確保城市發展不偏航、不走樣,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基礎提質——
築牢城市發展硬根基
基礎設施是城市運行的“生命線”,也是衡量城市品質的重要標尺。正寧縣聚焦群眾出行、居住、生活等核心需求,持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着力補齊短板弱項,構建起“內暢外聯、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基礎設施網絡,為城市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交通是連接城鄉的紐帶,更是激活縣域經濟的關鍵。正寧縣堅持“交通強縣”戰略不動搖,全面完善公路建、管、養、運“四位一體”體系,着力構建“互通互聯、安全便捷”的交通運輸網絡,破解了長期制約發展的交通瓶頸。S501張劉公路、林寺公路等重點項目順利開工,G327線正寧至鎮原段、G211線南義至羅溝圈段公路升級改造有序推進,這些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暢通正寧縣與周邊縣的&&,為縣域經濟發展插上“翅膀”。以“村村通、組組通、戶戶通”為目標,持續推進農村公路提質改造。西坡鎮韓坳村、柴橋子村通組水泥路項目目前已完成工程總量的90%。道路的修建不僅解決了村民“出行難”的問題,更優先吸納20余名當地村民參與建設,人均增收5000余元,實現了“修一條路、惠一方百姓”的多重效益。聚焦城市內部功能提升,持續推進市政基礎設施更新改造,讓城市更具“煙火氣”和“幸福感”。針對老城區管網老化、功能不足等問題,實施供水管網、供暖管網、燃氣管網升級工程,更換老舊管線,擴大管網覆蓋範圍,提高供水、供暖、供氣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同時,加快天然氣入戶工程實施,讓更多群眾用上清潔、便捷的能源,改善生活品質。堅持“還綠於民、還空間於民”,着力打造高品質休閒場所。2024年9月,正寧縣綜合性體育公園建成投入使用,為群眾提供了集休憩、健身、娛樂於一體的多功能空間。清晨的太極拳、傍晚的廣場舞,公園裏熱鬧的場景成為正寧縣民生改善的生動寫照。“以前羨慕外地的公園,現在咱們縣也有了,每天來鍛煉都很舒服。”一位太極拳愛好者的話語,道出了市民對城市休閒設施升級的認可。此外,縣城內的口袋公園、街頭綠地不斷增加,通過見縫插綠、拆違補綠等方式,讓綠色成為城市最動人的底色,實現了“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的民生願景。

正寧縣智慧停車指揮中心。
住房問題關係群眾切身利益,是城市建設的重要民生工程。正寧縣深入推進城市更新行動,將老舊小區改造和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作為住房保障的重點,讓群眾“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在老舊小區改造中,正寧縣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屋面漏水、道路破損、設施老化等問題,因地制宜制定改造方案,不僅改善小區硬體條件,更注重完善配套服務。通過改造,老舊小區的道路變得平整、管網更加暢通、綠化得到提升,同時增設停車位、充電樁、健身器材等設施,推動小區從“能住”向“宜居”轉變。積極推行“小區治理模式”,引導居民參與改造方案設計和後期管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紮實推進避險搬遷工程,科學規劃安置區域,完善安置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通過集中安置與分散安置相結合的方式,讓群眾遠離災害威脅,住進寬敞明亮的新居,同時配套建設就業車間、農産品展銷點等,為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增收渠道,實現“安居”與“樂業”的有機結合。
正寧縣將生態建設融入城市發展全過程,以生態治理改善環境質量,以綠色發展提升城市品質,實現了生態保護與城市建設協同推進。移風溝綜合治理項目是正寧縣生態城市建設的標誌性工程,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點項目,在建設上始終堅持以“固溝保垣、固土護城”為目標,採用“生態+工程”雙措並舉的方式,聚焦“生態治理、固溝防衝、邊坡治理、水質提升”四大核心工程進行全方位治理,修建道路串聯溝域兩岸6.1公里,打造群眾休閒通道2.5公里,種植喬灌木3萬餘株,為荒溝披上“綠裝”,完成補植復綠區域的生態修復14.3萬平方米。同時,治理水土流失區域23.8萬平方米,修復濕地0.86萬平方米,築牢了垣面與城區的生態防護屏障。如今的移風溝,已從“雨季垮塌、溝壑縱橫”的險地,變成了“水變清、坡變綠”的生態廊道。“現在邊坡整修了,還栽了樹、修了棧道,以後多了散步游玩的好去處。”市民李紅旗的感慨,道出了生態治理帶來的民生福祉。按照規劃,移風溝綜合治理項目整體建成後,將升級為4A級生態休閒娛樂旅游基地——“移風溝歡樂谷旅游度假區”,集親子游樂、避暑養生等功能於一體,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讓“生態後花園”成為群眾的“安全棲息地”和“休閒打卡地”。
除了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正寧縣還持續推進城鄉環境整治,建立“警城聯動”執法模式,常態化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力度,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通過實施縣城垃圾分類處理、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等,提高污染物處理能力;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廣綠色農業技術,守護農村生態環境。如今的正寧縣,無論是縣城還是鄉村,都呈現出“村在林中、路在綠中、人在景中”的美麗景象,生態宜居的城市底色愈發鮮明。
民生賦能——
提升群眾幸福新質感
城市建設的最終目標,是讓群眾生活更美好。正寧縣始終把民生需求放在城市建設的首位,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優化服務供給,讓城市建設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居民。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持續加大教育投入,優化教育資源布局,改善辦學條件,提升教育質量。除了城南片區南苑初中、南苑小學、南苑幼兒園等新建項目,還對老城區學校進行升級改造,修繕教學樓、完善教學設施、增加運動場地,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學習環境。通過引進優秀教師、開展校際合作、推進教育信息化等舉措,提升教育教學水平,讓縣域內的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資源,有效緩解“擇校難”問題。
針對農村獨居、高齡老人“吃飯難、照料難”等問題,正寧縣全速推進村級老年助餐點建設,用“一餐熱飯”破解民生難題。榆林子鎮中巷村老年助餐點投入資金,配齊標準化廚房、餐廳、多功能活動室、直播互動區及廣場,讓助餐點從單純的“吃飯場所”升級為集餐飲、休閒、娛樂於一體的“休閒樂園”。為保障助餐點可持續運轉,榆林子鎮創新建立“個人出一點、村集體補一點、社會捐一點”的資金籌措機制,同時延伸服務鏈條,提供預約供餐、上門送餐、緊急照護等服務,讓老年助餐點成為老人的“健康加油站”和“休閒俱樂部”。“助餐點的家常飯可口實惠,吃完還能聊聊天,比在家裏還熱鬧。”楊文科老人説。
為了進一步完善配套商業服務,滿足群眾生活“新需求”。正寧縣不斷完善商業服務設施,提升城市商業活力,因地制宜增設綜合商超、便民市場、生鮮門店等商業網點,優化商業布局,讓群眾“購物更便捷、消費更放心”。提升快遞物流服務質量,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讓農村群眾也能享受到“網上購物、送貨上門”的便利服務。全力打造數字經濟産業園,為商業服務升級注入新動能,引入電子商務企業、互聯網科技創新企業,推動形成具有正寧特色的數實融合産業生態集群,讓城市商業更具活力、更富特色。
産城融合——
激活城市發展新引擎
産業是城市發展的根基,沒有産業支撐的城市,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正寧縣堅持“以産興城、以城促産、産城融合”的發展思路,依託縣域資源優勢,培育壯大特色産業,推動産業園區建設,實現産業發展與城市建設同頻共振。立足煤炭資源優勢,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工業轉型升級。華能正寧2×1000兆瓦調峰煤電項目、隴東特高壓工程配套新能源華能慶陽風光綜合基地項目入選2025年甘肅省重點建設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延伸煤炭産業鏈條,推動能源産業向清潔化、高效化轉型。同時,正寧縣周家工業集中區化工産業園的設立,為工業産業集聚發展提供了平台,將吸引更多化工企業入駐,形成産業集群效應,為城市發展提供堅實的工業支撐。
依託子午嶺生態資源、黃土文化底蘊和紅色旅游資源,推動農業、文化、旅游産業深度融合。移風溝生態旅游度假區的規劃建設,將生態治理與旅游開發相結合,打造集生態休閒、親子游樂、避暑養生於一體的旅游目的地。挖掘縣域內的紅色文化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開發特色旅游線路,培育鄉村旅游示範點,帶動餐飲、住宿、農産品銷售等相關産業發展,讓群眾在産業發展中獲得更多收益。
産業的蓬勃發展,不僅為正寧縣帶來了經濟增長,更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吸引了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創業,為城市注入了人口活力,推動了城市人口集聚和功能完善,實現了“産興城旺、城強産優”的良性循環。
精細治理——
彰顯城市管理新效能
城市管理是城市建設的“後半篇文章”,直接關係到城市形象和群眾生活質量。正寧縣堅持“精細化、智能化、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不斷創新城市治理模式,提升城市治理效能,讓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宜居。在城市環境治理方面,建立“警城聯動”執法模式,整合公安、城管等部門執法力量,常態化開展市容環境整治行動,重點治理佔道經營、亂停亂放、亂搭亂建等城市“頑疾”。通過劃定停車位、設置便民經營區、加強巡邏管控等方式,規範城市秩序,改善市容環境。推進城市垃圾分類處理,加強環境衞生清掃保潔,提高城市清潔度,讓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積極推行“黨建引領、多方參與、共建共治共享”的小區治理模式,發揮社區黨組織的核心作用,聯動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居民代表等,共同解決小區管理中的難點問題。通過建立居民議事會、設置意見箱等,及時聽取群眾意見建議,針對性地解決小區環境衞生、設施維護、鄰里矛盾等問題,提升小區治理水平,增強居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積極擁抱數字技術,推動城市治理向智能化轉型,實現城市管理的精準化、高效化。
展望未來——
續寫城建發展新篇章
回望過去,正寧縣城市建設成績斐然。城鄉布局不斷優化,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公共服務更加優質,産業支撐更加堅實,一座宜居宜業的現代化新城已然崛起。
展望未來,正寧縣城市建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隨着慶陽至黃陵鐵路、重點公路項目的推進,交通網絡將更加完善;隨着移風溝生態旅游度假區、數字經濟産業園等項目的建成運營,産業活力將進一步釋放;隨着更多民生工程的落地實施,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將持續提升。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正寧縣將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各項決策部署,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着力補齊短板弱項、提升品質,不斷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文/圖 慶陽融媒記者 劉效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