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暖流涌進千家 溫情浸潤民心
七里河區“一戶一檔”精準施策破解群眾供暖難題
寒冬考驗的不僅是供暖系統,更是基層治理的精度與溫度。連日來,七里河區各社區工作人員上門入戶,精準排查供暖隱患,建立“一戶一檔”民生&賬,並為特殊困難群體送去貼心服務與切實幫助,以主動作為守護千家萬戶的冬日溫暖。
精準走訪 建立“一戶一檔”民生&賬
七里河區各街道社區依據自身特點,創新工作方法,確保走訪無死角、訴求不遺漏。
建蘭路街道制定“四訪四問”“四看四查”標準化工作清單,工作人員手持測溫儀、懷揣記錄表,逐戶測量室內溫度,仔細檢查暖氣片、管道接口等關鍵部位,將抽象的“冷暖”轉化為精確的數據與記錄。行動開展以來,該街道已累計走訪小區91個,覆蓋居民13712戶。
“家裏暖氣夠不夠熱?管道有沒有漏水的地方?”西站街道西客站社區將目光重點聚焦於老年人、殘疾人、低保戶等特殊群體。通過梳理轄區住戶信息,該社區建立起詳盡的“一戶一檔”走訪清單,實現了對特殊群體的走訪全覆蓋。在走訪中,工作人員同步開展供暖政策宣傳與冬季用火用電用氣安全提醒,耐心解答補貼申領、報停復供等群眾關切的問題。
西園街道華林山社區組織黨員幹部和網格員成立“訪民問暖”黨員服務隊。他們深入轄區院落特別是基礎條件薄弱的老舊樓院,實地測量室溫,俯身傾聽居民訴求,建立起一份份詳細的問題&賬。這種“黨建+網格”的模式,確保了民情民意能夠快速上傳、有效處理。
快速響應 破解“急難愁盼”供暖難題
走訪不僅要發現問題,更要快速、有效地解決問題。
在建蘭路街道檢察院家屬院,走訪人員在獨居的王阿姨家發現室溫僅有17℃。經現場細緻排查,問題根源鎖定為樓道供熱閥門老化。社區立即啟動聯動機制,&&供熱公司,技術人員在兩小時內便完成閥門更換。
西站街道建西東路社區在接到居民關於“改造後暖氣溫度不達標、夜間寒意明顯”的集中反映後,第一時間成立專項工作組。他們借助專業設備測量,逐戶檢查管道連接與排氣閥功能,最終精準鎖定管道殘留氣體未排出與個別管道堵塞兩大核心癥結。社區隨即協調熱力公司增派技術力量,開展集中排氣與管道疏通作業,並對獨居老人等特殊群體安排專人跟蹤整改進度,以最快速度驅散了居民家中的寒意。
西津東路房管所71號樓在分戶改造中,4戶居民因預算問題導致接管入戶陷入僵局,針對這個情況,西園街道華林山社區的網格員及時上報,並現場進行調解。最終,經街道物管辦積極協調施工方,順利完成了接管工作,確保了整個小區能夠按時打壓升溫。
多維延伸 築牢溫暖過冬長效防線
保障供暖是一項系統工程,七里河區各社區在解決具體問題的同時,更着眼於服務延伸與機制創新,致力於築牢冬季溫暖的長效防線。
建蘭路街道組建的“暖心服務小隊”,在單元樓道、宣傳欄等醒目位置張貼了1300余份“便民連心卡”。卡片上清晰列出各級服務單位及負責人的&&電話,並附上集納了供熱常識與操作指南的二維碼,方便居民“一鍵報修、一掃即知”,將被動響應變為主動服務。
建蘭路街道健康路社區針對四中家屬院部分居民不熟悉分戶改造後暖氣系統操作的問題,連夜聯合施工方進駐排查。他們不僅現場教學,更創新性地錄製了通俗易懂的操作教學視頻,通過微信群精準推送,實現了“線上+線下”的全方位指導。同時,社區開通的24小時供暖值班熱線,安排專人輪流值守,確保了居民的任何諮詢與求助都能得到實時響應。
西園街道華林山社區在實踐中總結出“學習研判—實地走訪—問題解決—反饋回訪”的閉環工作模式,並計劃將這一成功經驗延伸至更多民生領域,讓“訪民問暖”中體現出的工作方法與為民情懷,在社區治理中結出更多碩果。
七里河區將“訪民問暖”作為傾聽民意、密切&&群眾的重要契機。在一次次敲門聲中,在一回回俯身檢查裏,不僅解決了供暖的“物理溫度”,更提升了民心的“心理溫度”。目前,這項溫暖行動仍在七里河區各個街道社區持續深入推進。
本報記者 周棟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