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國家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實施迎來十五周年。十五年間,覆蓋東鄉縣23個鄉、205個行政村(社區)、約28.50萬常住人口的公共衞生服務網絡,完成了從“赤腳醫生”的簡陋藥箱到智能系統精準管護、從群眾疑慮抗拒到主動參與的華麗轉身。從達板鎮的街巷到鎖南鎮的村落,從河灘鎮的衞生室到千家萬戶的庭院,公共衞生服務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全、從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

“2009年人均公衛經費才15元,現在漲到了99元,增長了近7倍!”河灘衞生院副院長劉雨英的話語中,滿是對公共衞生服務保障升級的興奮。這十五年,經費的大幅提升如同“及時雨”,讓東鄉縣基層醫療設施徹底告別了“簡陋時代”。
回憶往昔,河灘鎮汪湖村村醫張自安印象深刻:“2004年,我接過父親的藥箱時,村衞生室還是汪胡大隊衞生服務站,條件簡陋,只有一張桌子、一個聽診器、一個血壓計和一些簡單的藥品。”而如今的汪湖村村衞生室已寬敞明亮,化驗設備、B超機一應俱全,村民口中“一年一次的免費體檢”都落到了實處。

鎖南鎮馬場村村醫徐克雷也細數着如今的便利:“現在村衞生室藥品種類超120種,感冒發燒藥、降壓降糖藥都齊全,村民用慢病卡就能在家門口抓藥,不用再跑衞生院或縣城醫院,對行動不便的老人太友好了。”交談間,不時有村民來到衞生室找徐醫生開藥。
更具變革意義的是智慧醫療的落地。過去村醫下鄉“一支筆、一個本子、一個血壓計”,數據手寫記錄、回頭錄入電腦,既費時又易出錯;如今,劉雨英團隊用手機APP和體檢系統實時上傳數據,隨訪記錄、體檢結果同步至省公衛平台,居民隨時能查電子健康檔案;徐克雷也靠公衛智能系統提升效率,“以前隨訪記在紙上,現在直接在系統裏填內容,省事還準確。”這背後,是全縣依託國家專項資金推進信息化建設的成果,讓絕大多數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實現動態管理,為精準服務打下基礎。

十五年間,東鄉縣公共衞生服務的“版圖”不斷擴大,從最初聚焦預防接種,拓展到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基本公共衞生項目從9項增至12項,涵蓋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防控、孕産婦保健等多個領域。劉雨英告訴記者:“過去公衛主要是打預防針、發糖丸,現在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數量比以前多了不少,還多了老年人健康管理、精神病管理、肺結核管理。”這與全縣慢性病規範管理率較2015年實現翻倍增長的成果相呼應。
張自安也感受到服務的“溫度”:“以前公衛簡單,現在不只是完成項目,更要幫百姓解決實際問題。有村民查出慢性病後不按時吃藥,我們就定期上門,面對面教怎麼用藥、怎麼調飲食,慢慢幫他們把病情控制好。”這種以人為本的服務,正是全縣公共衞生服務從“完成指標”向“提質增效”轉變的縮影。
“沒病治啥?有病你們能治好?”這是馬玉姍剛當上達板鎮陳家社區的村醫時,一位奶奶拒絕測血壓時説的話。彼時,村民對“免費體檢”半信半疑,對慢病隨訪不認可。而如今,這樣的場景早已成為歷史,全縣群眾對基本公共衞生服務的滿意度連續多年保持在90%以上,這份認可源於十五年間醫患之間的雙向奔赴。馬玉姍還記得那位奶奶的轉變:“我們堅持上門服務,一年後她主動來體檢,查出高血壓、2型糖尿病,如今成了我們的宣傳員。”
徐克雷雖然從業才3年,卻也直觀看到了村民的變化:“剛開始給百姓量血壓、測血糖,很多人都會質疑,覺得不如發點免費藥。現在大家都主動來衞生室查,健康觀唸有了潛移默化的變化。”這種轉變,離不開全縣“線上+線下”宣傳的持續發力——線上拍攝百餘期東鄉語健康科普視頻,線下開展義診、健康講座,讓居民健康知識知曉率大幅提升,越來越多人主動踐行合理飲食、適量運動等健康生活方式。
村民觀念的轉變,更離不開基層醫務工作者的堅守。從“赤腳醫生”到“健康守門人”,村醫的角色蛻變,正是全縣打造高素質公共衞生團隊的成果——通過“線上+線下”培訓、專家指導、外出學習,基層醫務人員業務能力顯著提升,為服務質量保駕護航。
十五年櫛風沐雨,東鄉縣公共衞生服務的跨越,浸透着基層醫務工作者的汗水,也承載着百姓對健康生活的期盼。這份成績,源於政府&&專項文件、規範資金管理的重視,源於204個家庭醫生團隊巡迴診療的支撐,更源於“互聯網+公共衞生”的創新動力。展望未來,東鄉縣將聚焦人才建設、宣傳優化、信息化深化、資金監管,持續深化基層醫療服務改革。正如無數基層村醫的期盼,東鄉縣將推動便捷優質的健康服務覆蓋每個角落,續寫全民健康的新篇章。(唐雨晴 唐致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