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11-10 15:30:17 來源: 靖遠縣融媒體中心

一口鍋+一部手機=年售350萬,靖遠這位90後廚娘帶火家鄉風味

2025-11-10 15:30:17     來源: 靖遠縣融媒體中心
字體:
分享到:

  “熱鍋涼油,下入羊羔肉快速翻炒,待肉質變色後加入薑蒜爆香,再放本地紅蔥提味……”

  清晨的農家廚房裏,在抖音賬號“阿伊莎廚娘”的鏡頭前,一盤色澤誘人的靖遠羊羔肉剛剛出鍋,評論區瞬間被“饞哭了”“求鏈結”的留言刷屏。

  這部手機,這個支架,這口鐵鍋,成了她連接外界的窗口。

  短短幾年,這位黃河岸邊長大的90後鄉村女孩楊鳳,用最樸素的鏡頭,將西北灶&的溫度與誠意傳遞至千里之外。年銷售額突破350萬元,帶動60多人就業,成為鄉村振興中一抹亮麗的“她力量”。

  從廚房到田間:一道菜喚醒萬千鄉愁

  “起初只是分享做飯,大家評論聲很高,都喜歡這股煙火氣,這就給了我信心。”楊鳳坦言,因從小熱愛美食,她初中畢業後便進入了餐飲行業。

  隨着短視頻興起,她架起手機支架,嘗試記錄日常三餐片段:拉條子、拌涼菜、燉羊肉……視頻發到網上,很快收穫了網友的青睞。

  溫暖樸實的畫面裏,裹着香豆粉的燙面油餅金黃酥脆,慢燉的灘羊不膻不膩,美味的灰豆面地道養生……

  漸漸地,她發現,最打動人心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

  “我在做蒸碗羊肉時,吸引了很多在外地的靖遠人。”她説,“大家紛紛留言,看得想家了,特別想吃一口家鄉的羊羔肉。”

  一道家常菜,成了游子與故鄉的情感紐帶。評論區裏,“調料包在哪買?”“紅蔥能網購嗎?”類似的提問越來越多,楊鳳看到了新的可能。

  從自拍到助農:小鏡頭成了“出山驛站”

  網友的牽掛,讓楊鳳從美食分享者轉型為“鄉土代言人”。

  她把鏡頭搬出廚房,走進田間地頭。

  靖遠縣烏蘭鎮的農地裏,她舉起手機,對準種植戶收蔥的場景:“咱們靖遠紅蔥,受黃河水澆灌,皮毛黃亮、味道辛辣,現挖現發!”直播間“小黃車”一上架,訂單紛至沓來。

  “以前紅蔥滯銷,現在通過阿伊莎,價格穩了,銷量也上去了。”村民陳志廣的話語滿是感激。

  從紅蔥到香豆粉、辣椒面,再到糖心蘋果、土豆白菜、茄子辣椒……她的直播間,成了靖遠農産品的展示窗口和“出山驛站”。

  月銷1萬單、年售350萬元,她不僅幫農戶賣出産品,更幫他們找回信心與底氣。

  “村民把東西賣出去的那份開心,其實,我打心眼裏比他們還高興呢。”楊鳳説。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鏡頭之外見真情

  楊鳳的走紅,並非偶然。

  起步時,視頻模糊、流量低迷,沒人愛看,她一度迷茫。但她沒有放棄,熬夜學習拍攝、借鑒優秀大主播的視頻,反復琢磨鏡頭語言,堅持每日更新。“再忙再累,視頻是必須發的。”

  為守住口碑,她和丈夫馬文斌嚴把質量關,從篩選貨源到分揀打包,親力親為。“大家買的不僅是美食,更是對靖遠土地的信任。”這份真誠換來了居高不下的復購率。

  更可貴的是,她的直播間成了鄉村就業“加油站”,帶動周邊婦女務工創業,實現“鏡頭裏有生意,鍋灶外有生計”。

  “我在這兒揀蔥、打包發貨,一個月3000塊錢,好得很。”烏蘭鎮東關村村民高培紅滿臉欣慰。

  從“普通”到“不凡”: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

  黃河滋養的鄉土風味,鏡頭傳遞的赤子情懷。楊鳳用熱愛與堅守,讓煙火氣變成致富力,用數字賦能架起城鄉橋梁。她的故事,詮釋了新時代青年的鄉村擔當。

  “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普通的人,就是能幫農戶出份力、辦點實事。”

  如今,楊鳳的全網粉絲超60萬,發布作品近700條,獲讚580余萬。她是甘肅特産推薦大使、省百強主播,但她總説自己“普通”。

  正是這個“普通”女孩,用一口鍋、一部手機,串聯起飲食文化與民生發展,讓靖遠味道香飄萬里。

  “能讓家鄉味道被記住,能幫農戶多掙一分錢,就是我最開心的事。”她説。

  “家人們看過來,我們靖遠山美水美,種出來的蘋果脆得帶響、甜得入心……”鏡頭前,楊鳳笑容燦爛。

  她身後,是廣闊的田野,是正在改變的家鄉。(馮文強 滕愛琴 王馨婕)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