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四中全會精神在基層】【鄉村新風貌】
指尖編織夢想 腳下致富路寬
——甘谷麻鞋帶動三千餘人增收
秋陽穿過甘谷縣新興鎮半屲村山頂的薄霧,瀉灑在依山參差坐落的農舍和山野。牛軍霞家的院子中,8名農村婦女圍坐在玉米堆旁,曬着太陽,話着家常,一雙雙麻鞋在指間慢慢成形。
正在耐心指導的牛軍霞,是一位從事麻鞋手藝數十年的“老匠人”。“之前在工地打工,收入不穩定,現在加入‘雅路人’編麻鞋,每月至少掙3000元!”她笑着説,村裏大多數婦女都成了“麻鞋編織隊”成員,“只要願意學,我們就一針一線地教。”
“阿姨,現在一天能做幾雙鞋?”記者問。
“樣式熟悉了一天能做4雙,算下來一天能掙100多元!”一位燙着時髦卷髮的婦女邊鉤邊説,“靠這門手藝掙的錢,不光補貼家用,還能買化粧品打扮自己,咱農村婦女也能趕時髦!”院中笑聲陣陣,曾經圍着灶&轉的農婦,如今成了傳承非遺技藝的“巧手匠”。
院子裏大家口手不閒,熱鬧非凡。這時,甘肅雅路人麻編工藝製品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娟手裏拿着新鞋樣快步走了進來。
“大傢伙都在啊,前兩天拿過來的單子咋樣了?”剛進門,郭娟就與牛軍霞攀談了起來。
“大家差不多都學會了,已經鉤了好幾雙了。”
“軍霞姐,我又帶來了新樣式,你來看看。”郭娟拿出新樣式遞給牛軍霞,“這批麻鞋要出口到意大利,款式和工藝都有些不同。”牛軍霞端詳後説道:“這次的鞋頭要再翹一點,針腳要更細密,等回頭我把大家組織起來教教。”
這個曾靠天吃飯的小村莊,正因一雙雙麻鞋煥發新生。
郭娟與甘谷麻鞋的緣分始於2008年。當時還在河南老家上大學的她,收到男友牛君俊從甘谷帶來的手工麻鞋,“全手工縫製,穿着很舒服”。即便過去了十幾年,郭娟仍然記得第一次穿麻鞋的感覺。
她敏銳地發現商機,註冊網店售賣,牛君俊幫忙&&甘谷老家的親戚收鞋發貨,“最火時每天能賣1000多塊”。大學畢業後,兩人在北京找了工作,但心裏卻總惦記着麻鞋。
上了幾年班後,已經結為夫妻的郭娟和牛君俊決定自己創業,憑着之前在網上銷售麻鞋的經驗,2011年,他們回到甘谷創辦了甘肅雅路人麻編工藝製品發展有限公司。
可現實給了他們一記悶棍。傳統麻鞋款式單一,夏天賣得動,冬天就滯銷;手工成本高,售價還不夠工錢。
意識到危機的郭娟開始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創新上,調研市場、設計款式、加大宣傳……慢慢地,麻鞋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了。
前些年,有景區找到她,想在麻鞋上做一些景區元素。這給郭娟帶來了靈感。“當時就有一個想法,將麻鞋上的編織圖案與麥積山石窟藝術或敦煌元素相結合,給麻鞋賦予文化意義。”
“傳統手藝不能守舊,得跟着年輕人的腳步走。”郭娟帶領團隊每年推出30多款新品。2021年,更是將甘谷麻鞋擺進了故宮博物院的文創商店。如今,“雅路人”已經有200多款産品,年産各類麻鞋30多萬雙,今年截至目前,銷售額預計達3500萬元,“雅路人”也先後被認定為“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全國巾幗脫貧示範基地”。
“軍霞姐已經加入我們十幾年了,她的手特別巧,給個版樣就能復刻!”郭娟説,像牛軍霞這樣的“帶頭人”,公司已培養了十餘人。“很多當地婦女都會這門手藝,我們通過這些帶頭人對其他婦女進行培訓,讓她們在家實現就業。”
在“雅路人”的帶動下,甘谷麻鞋形成了“中心工廠+衛星車間+農戶散戶”的生産網絡。這種模式激活了鄉村的“農閒勞動力”——農忙時種地,農閒時編麻鞋,材料、工具由公司提供,實現“顧家賺錢兩不誤”。
去年,“雅路人”與甘肅省婦聯對接,將麻編技藝推廣到蘭州、定西、平涼等地,累計帶動全省3000余名農村婦女就業。“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紮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今年我們已支付手工費300多萬元,希望通過搭建就業服務平台,帶動更多人增收致富。”郭娟説。
記者手記
離開“雅路人”時,一雙雙金黃的麻鞋在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澤。一雙小小的麻鞋,像一把鑰匙,打開了一扇通往新生活的大門,它連接着甘谷與故宮,連接着傳統與現代。這背後,是無數個“牛軍霞”的巧手堅守,是“郭娟”們的破局開路,是政策與民意的同頻共振。甘谷麻鞋的蛻變,正是甘肅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那些在麻繩間穿梭的指尖,不僅編織出了增收的網絡,更編織出了鄉村女性的自信。正如郭娟所説:“我們不只是賣麻鞋,更是在傳遞一種信心——農村婦女的雙手,一樣能編織出精彩人生。”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安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