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11-07 17:41:57 來源: 蘭州新區報

尖山廟村奏響鄉村振興協奏曲

2025-11-07 17:41:57     來源: 蘭州新區報
字體:
分享到:

  原標題:紅色引擎驅動美麗蝶變

  尖山廟村奏響鄉村振興協奏曲

 

  尖山廟村村莊面貌煥然一新。蘭州新區報記者祁瑞龍 攝

  清晨,一架客機從蘭州新區中川鎮尖山廟村上空掠過。飛機舷窗下,不再是雜物堆積、棚屋亂搭的舊貌,而是青瓦白墻、錯落有致的“蘭派民居”,是房前屋後花果環繞的恬靜畫卷。這場始於機場航道下“城市窗口”的顏值革命,不僅讓村莊煥新顏,更點燃了村民共建共享的熱情,奏響了幹部群眾攜手共創的鄉村振興協奏曲。

  破局:一把“金鑰匙”解開“老大難”

  曾經的尖山廟村,作為機場航道下的“城市窗口”,環境問題卻是一塊“心病”。“村道兩側垃圾亂堆,田間地頭和溝渠裏廢舊地膜、秸稈、生活垃圾隨處可見。”回憶過往,村民們直言不諱。

  轉變的“金鑰匙”何在?答案在於黨建引領。中川鎮以打造“臨港中川”鄉村振興示範帶為契機,將尖山廟村作為切入口,把黨旗插在了環境整治的第一線。一場以“八改”“五清理”“五整治”為核心的植綠增綠行動和人居環境整治攻堅戰全面打響。

  尖山廟村緊扣“村莊+田園”融合思路,推行“支部領航、黨員帶頭、群眾參與”模式,與毗鄰的梅園田園綜合體聯動發展,將村莊與美麗田園相融合,統一民居色調,打造視覺和諧的“航道景觀”,改造“蘭派民居”30戶,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此外,通過盤活村內空閒土地,建設“小果園”“小菜園”“小花園”等,配套建設灌溉管網。

  如今,村民房前屋後綠意盎然,與周邊田園融為一體,構建起“望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的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賦能:從“要我幹”到“我要幹”的心聲共鳴

  “村裏要搞農文旅融合,咱把環境搞好,自家農家樂生意肯定差不了!”27歲的村民李文君信心滿滿。半年前還在外做生意的她,今年回村時差點認不出家門口的路。看到家鄉巨變,她毅然決定回鄉,將自家庭院改造成農家樂,把“柴火雞”的招牌打出去。

  李文君的回歸,是尖山廟村環境效益轉化為發展動能的生動縮影。村黨支部創新“分片包乾、幹部包社”網格體系,建立“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的垃圾處理長效機制,並設立“全民固定清潔日”,開展“美麗庭院”評選。同時,通過上百場院壩會、簽訂千余份責任書,將環境管護要求納入村規民約,讓“村莊是我家,環境靠大家”從口號變成共識。

  73歲的常進花老人正握着掃帚清掃院落,門楣上“美麗庭院”的牌子被擦得乾乾淨淨。老人的目光拂過自家那扇剛刷了新漆的大門——這扇三十多年的老木門,不僅保留着歲月摩挲出的溫潤質感,還融入了“蘭派民居”特有的纏枝紋雕飾。斑駁與新生交織,一如尖山廟村這座被時光浸染的村莊,在新區推進機場周邊環境整治的過程中,悄然煥發出新的生機。

  “本來我想換個鐵門,他們説這老門能修,按老蘭州的樣式補雕花,比換個新鐵門有味道。”老人指着門外的停車場和小花園説,“原來這裡亂糟糟的,環境整治以後,現在比城裏的花園小區還漂亮。”

  掌握拉麵技術的閆玉鴻也從青海回到村裏,開起了尖山廟村第一家牛肉麵館。村民們説,回來,是因為家鄉變得太好,是守着老屋就能掙錢的底氣和心裏那份踏實。

  昇華:“一時美”到“長久美”的內涵之變

  環境整治絕非一陣風。尖山廟村的實踐,正推動鄉村從外在美向內涵美深化。

  針對村民院落實施的改院、改廁、改路、改水“四改”工程同步推進,排水管網等基礎設施短板被補齊,村莊整體風貌顯著提升;村裏利用空閒土地,建設了19個小菜園、小花園、小果園等,栽種杏樹、玫瑰等綠植200余株,並規劃種植桃樹及軟兒梨78畝,用綠色生態産業實現“村在園中、園在景中”的美麗蛻變;依託梅園田園綜合體景區、尖山廟水庫等資源,尖山廟村精心繪製“田園+文化+旅游”藍圖。如今,村民們碰面聊的不再是“哪堆垃圾該清了”,而是“農家樂怎麼搞營銷”。

  這場環境整治正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以前垃圾堆成山,現在院里巷口都是花。”尖山廟村村民張萬俊道出大家的共同心聲。

  從“揪心臟亂”到“全域皆美”,尖山廟村的蝶變,是黨建引領下,政府推動力與群眾內生動力的完美結合。當“蘭派民居”的檐角與飛機的尾翼在暮色中定格,這個航道下的村莊,正用家家戶戶的幸福笑臉和幹事創業的熱情,講述着一個充滿生機與希望的鄉村振興“和美故事”。(蘭州新區報記者 祁瑞龍)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