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涇川縣以“打造全市涇汭河川區20萬畝設施蔬菜現代農業産業園”和“全省現代精品農業示範區”為發展目標,按照“一園三區三帶”産業布局,從擴規模、提品質到延鏈條、強保障,推動蔬菜産業實現全鏈條升級,成為群眾增收致富、鄉村振興的“硬核支撐”。截至目前,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5.5萬畝,年産量12萬噸,産值突破5.2億元,昔日的“菜園子”已變成今日的“錢袋子”。
優化布局擴規模,築牢産業“基本盤”
涇川縣堅持“設施為主、露地補充”思路,在涇汭河川區重點發力,以黑梁河、紅河川區為補充,通過政府投資、招商引資等多元模式,建成王村鎮、汭豐鎮、涇羅片區3個千畝設施蔬菜集中區,打造2個千畝鋼架大棚示範帶。累計建成設施蔬菜産業園51個、日光溫室1262座、鋼架大棚6719座,形成“集中連片、規模發展”的産業格局。
同時,涇川縣瞄準夏季市場需求,引導群眾發展高原夏菜。在王村、羅漢洞等6個鄉鎮推進訂單生産,建成涇明鄉山底下村、羅漢洞鄉土塹坳村等6處千畝高原夏菜示範基地,輻射帶動全縣種植高原夏菜4.3萬畝,讓“高原夏菜”成為農民夏季增收的“黃金作物”。
科技賦能提品質,激活內生“新動力”
“科技是蔬菜提質增效的關鍵。”涇川縣通過“引智、引技、育種、育人”四維發力,推動蔬菜種植從“看天吃飯”轉向“智能生産”。柔性引進蘭州大學、省農科院專家團隊,與山東壽光中天農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共建新技術培育基地,成功引進壽光第七代下蹲式日光溫室技術,推廣水肥一體化、智能溫控系統等先進技術12項,物聯網、微耕機等現代化設備廣泛應用,生産效率提升30%以上。
涇川縣精準篩選適配本地氣候的品種,引進推廣天山雪玉甜瓜、一統天下辣椒等新優蔬菜良種46個,良種覆蓋率達100%;年培育優質種苗4200萬株,種苗統供率超90%,從源頭保障蔬菜品質。以溫室大棚、田間地頭為“流動課堂”,年培訓縣鄉村三級蔬菜管理人員、種植戶2000餘人次,培育出一支“愛農業、懂技術、能經營”的本土技術隊伍,讓每個種植戶都成了“懂行的種菜人”。
延鏈補鏈強韌性,構建發展“生態圈”
從“種得好”到“賣得好、加工好、品牌響”,涇川縣圍繞“三産融合”完善産業鏈。在主體培育上,通過招商引資、大戶聯合,培育甘肅中穗農業、汭豐綠康農業等7家龍頭企業,組建48個蔬菜專業合作社,引領112個大戶、2120個農戶承包經營,帶動4500戶農戶深度參與産業分工,戶均增收收入3萬元以上。
在精深加工上,引進甘肅旭翔德佳農業公司,建成年産2000噸果蔬加工烘乾生産線和年産440噸辣椒醬自動化生産線,年産值3000萬元,帶動220餘人就業,讓“鮮菜”變“加工品”,附加值顯著提升。
在産銷對接上,建成5座蔬菜保鮮庫、8個農副産品交易市場、7家蔬菜直銷市場,與3家縣內大型超市對接;同時拓展外部市場,與西安欣橋、蘭州大青山等5家大型批發市場及30多個省內外商超合作,年交易量超10萬噸,破解“旺季滯銷、錯峰增收”難題。
在品牌培育上,推進“三品一標”認證,註冊“回中”“中穗先森”等6個蔬菜商標,其中“中穗先森”入圍“甘味”企業品牌目錄,認證綠色産品5個、有機番茄1個,甘肅汭豐綠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獲評“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創新引領主體”“涇川蔬菜”的市場認可度持續提升。
此外,涇川縣以“一園一品”打造特色産業集群:王村、汭豐聚焦“花美109”辣椒,實現畝産1.6萬斤;玉都深耕“一統天下”辣椒,填補高端品類空白;涇明千畝大蔥基地推廣“機械化+訂單”模式;涇汭河等川區培育優質甜瓜;黨原鎮千畝白菜、甘藍基地推廣一年兩茬栽培,畝凈利潤超3000元,形成“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的産業格局。
如今,涇川蔬菜産業已從“零散種植”邁向“規模發展”,從“傳統種植”轉向“科技管護”,不僅為全市蔬菜産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涇川樣板”,更持續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綠色動能”。(記者 趙珍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