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小土豆成了“金蛋蛋”-新華網
首頁> 正文

定西:小土豆成了“金蛋蛋”

2025-11-07 09:01:40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定西 小土豆成了“金蛋蛋”

  金秋時節,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太平村定西聚鑫馬鈴薯專業合作社馬鈴薯示範基地裏,金黃的薯葉隨風翻涌,藏在土層下的薯塊沉甸甸地墜着藤蔓。挖開土層,一顆顆飽滿的馬鈴薯從地裏翻滾而出,鋪滿田間——這支由省地專家組成的測産小組蹲在田埂上,手裏的卷尺、電子秤輪番“上陣”,正對馬鈴薯進行實收測産。

  “傳統耕作對照田,畝産1690.66公斤,商品率84.12%;綜合技術模式田畝産2106.61公斤,商品率92.42%,比對照田增産24.63%。”當測産組長念出最後一組數據時,合作社負責人李聚東臉上笑出了褶子:“比老辦法多收400多公斤!按現在的市場價算,1畝地能多賺240元,加上節省勞動力的120元,節本增效360元。”李聚東指着裝車的馬鈴薯説,“瞧這薯塊,大小均勻,表皮光滑,讓我種地越種越有勁。”

  這一變化,得益於甘肅省區域協同創新項目“半乾旱區馬鈴薯綠色增效與産能提升技術集成示範”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隴中丘陵區中低産田種養結合地力提升産品研發與技術示範”的落地。省農科院旱農所專家團隊扎根定西多年,研發出“深旋松耕+有機肥替代+增密+集水補灌+新品種”技術,解決了馬鈴薯種植的“耕層淺、水肥差、産能低”等問題。

  “我們研發了複合式耕作機,‘一機器解決兩難題’,實現了‘減少耕作次數,改善土壤結構’的目標,一次就能完成40厘米深松、20厘米旋耕,直接打破了底下的犁底層,讓土壤松軟起來,減少一半耕作時間。”省農科院方彥傑副研究員介紹,這項技術3年試驗數據顯示,使馬鈴薯株高提高4%至22.3%,單株薯重增加4%至10.7%,大薯個數提高6.3%至18.5%。

  省農科院專家團隊集成的關鍵技術,在魯家溝鎮太平村、葛家岔鎮黑營村建成兩個試驗示範基地,核心示範區230畝,合作社示範面積達1150余畝。三年來,輻射帶動周邊定西市巉口鎮、白祿鄉等7個鄉鎮種植2.8萬畝,綜合技術模式比傳統種植增産14.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8.4%,商品率提升了8.5個百分點。

  “這些技術不僅提高了産量,而且改善了耕地質量,實現了藏糧於地。”測産專家定西市農業科學院韓儆仁研究員抓起一把松軟的泥土説。這場由科技引領的“綠色革命”正悄然改變着傳統農業面貌,讓昔日的“薄地”變成了“聚寶盆”,讓小土豆成為致富的“金蛋蛋”。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馮寶強

【糾錯】 責任編輯:鄭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