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縣正依託煤炭資源、新能源供給、政策支持等多重優勢,全方位築牢煤化工産業發展根基,為縣域工業經濟綠色轉型、提質增效注入強勁動力。
煤炭資源儲備充足,為煤化工産業提供“源頭支撐”。山丹縣已探明煤炭資源量達8.1億噸,可開採量4.7億噸,現有生産煤炭企業4戶、産能330萬噸/年,在建煤礦1戶、設計産能180萬噸/年,勘探煤礦1戶、設計産能180萬噸/年。區域內煤炭品質優良,既有熱值6000-7000大卡的優質煤炭,也有適宜煤化工深加工的1/3焦煤、氣煤等品種,可精準匹配不同煤化工項目原料需求。同時,該縣積極推進煤炭勘探擴儲,實施多項普查項目,預計新增資源量5000萬噸,為産業長遠發展儲備充足“後勁”。
區位優勢持續凸顯,構築産業發展“成本洼地”。山丹縣地處河西走廊關鍵節點,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條件,疊加完善的物流配套與極具競爭力的煤炭價格,為煤化工産業發展搭建起低成本、高效率的支撐體系。同時,依託區域內河西煤炭集散中心的核心支撐,其靜態50萬噸、動態400萬噸的龐大儲存能力,搭配6條鐵路專用線形成的立體運輸網絡,不僅實現煤炭就近高效收儲與跨區域快速調配,更有效壓縮運輸環節成本、拓寬配送渠道,讓山丹縣憑藉區位優勢成為煤化工産業布局的優選之地。
新能源與政策紅利疊加,激活産業轉型“綠色動能”。山丹縣新能源産業初具規模,累計裝機達104.8萬千瓦,年發電量15.75億千瓦時,“十五五”規劃裝機將突破1200萬千瓦,搭配完善的電網與14.25萬千瓦儲能裝機,為煤化工産業提供穩定綠電支撐。同時,該縣用足“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消費不納入能耗雙控”政策,疊加碳排放指標向重大項目傾斜的利好,持續提升綠電消費比例,推動煤化工産業向低碳化轉型。
下一步,該縣將持續完善産業配套、優化發展環境,推動煤炭資源精深加工與新能源産業深度融合,全力打造西北縣域煤化工産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示範高地。(楊愛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