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溫室裏辣椒紅透枝頭,智能大棚中番茄挂滿藤蔓,分揀中心內冷鏈車整裝待發……深秋的崆峒大地,設施蔬菜産業正以蓬勃生機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近年來,崆峒區錨定“省級現代農業産業園”創建目標,以“擴規模、提品質、延鏈條、增效益”為抓手,推動設施蔬菜從零星種植向集群發展跨越。截至目前,全區設施蔬菜面積達2.11萬畝,總産量突破21.98萬噸,全産業鏈産值攀升至10.2億元,設施蔬菜成為農民增收的“聚寶盆”。
科學布局築根基 集群發展顯規模
崆峒區聚焦西部現代精品農業樣板區和蔬菜省級現代農業産業園建設,立足涇河川區水土肥沃、光照充足的天然優勢,科學規劃“兩心兩帶”産業布局,圍繞白水鎮建立現代設施蔬菜發展中心,涵蓋良種培育、科技孵化、綠色種植、智慧管理等;圍繞四十里鋪鎮建立智慧農業蔬菜産業融合中心,涵蓋冷鏈倉儲、商貿物流、品牌創建、市場營銷;建成2.1萬畝涇河川高標準設施蔬菜種植帶,5萬畝南山北垣露地高原夏菜種植帶,形成“川垣聯動、全域覆蓋”的發展格局。
作為隴東地區標杆的涇河川萬畝現代農業産業園,按照“一心、兩軸、四板塊”布局,累計建成日光溫室2700座,配套建成物流交易、分揀加工等全鏈條設施,2700座溫室全部投産,年産蔬菜1.9萬噸。在規模化發展中,崆峒區推行“連村成片、跨鄉成帶”模式,建成安國鎮安國食用菌、柳湖趙堡、四十里鋪上灣、白水涇河川萬畝現代農業産業園、花所信河等9個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産小區,培育平涼超越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平涼惠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甘肅省雨藝豪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平涼市崆峒區鮮品供應鏈有限責任公司、甘肅安萊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經營主體39家,發展百畝以上設施蔬菜基地10個,其中千畝示範點4個,設施蔬菜規模化種植率較三年前提升40%。
科技賦能提效能 智慧種植促轉型
“傳感器監測墑情,智能機精施水肥,現在種蔬菜全靠數據説話。”在盛立農業數字化展示中心,智慧大數據&&實時監測與分析功能區及LED集成顯示大屏,全面匯聚串番茄種植全鏈條數據,覆蓋環境調控、水肥一體化、品質檢測及電商銷售等關鍵環節,實現數據自動採集、集中存儲、智能分析與可視化呈現。工程師輕點屏幕即可啟動灌溉補光系統。使番茄産量提升30%,人工成本降低40%,成為崆峒區智慧農業的生動樣本。
為推動産業提質,崆峒區大力實施“科技+人才”行動,與天津市農科院聯合成立了津甘蔬菜專家工作站,培育科技示範戶80戶,“土專家”“田秀才”30人。組建崆峒區蔬菜産業發展協會,構建“政府引導+協會統籌+企業協同”的産業聯動機制,推動蔬菜産業組團發展。推廣水肥一體化、生物防治等10項綠色技術,全區蔬菜抽檢合格率連續三年保持100%。
針對老舊設施效能不足問題,崆峒區累計投入1000多萬元資金,對安國、花所等鄉鎮523座老舊溫室進行墻體增厚、棚膜更換、滴灌升級改造,改造後種植戶畝均增收超1000元。集約化育苗體系同步發力,8個育苗基地年育苗能力達8500萬株。
延鏈補鏈強後勁 多元營銷拓市場
在涇河川萬畝現代農業産業園分揀中心,剛採摘的辣椒經過分級包裝,貼上“涇河川辣椒”公用品牌標籤後,通過冷鏈物流發往西安、蘭州等地。崆峒區已成功註冊“涇河川辣椒”“崆峒山藥”等5個區域公用品牌和14個特色農産品品牌,構建起“公用品牌+企業商標”的品牌矩陣。
産業鏈的不斷延伸讓價值持續提升。崆峒區重點發展醬菜加工、鮮切蔬菜等産品,赴江蘇、北京等地開展精準招商,在魚菜共生系統建設等項目上達成合作意向。流通環節通過“本地直銷+區域批發+訂單農業”模式,與中國好食材、西安新陽光等企業合作,同時開發線上消費APP,借助抖音、小紅書等&&拓展銷路,2025年上半年網絡銷售額突破250萬元。新陽光地産果蔬交易區、白水蔬菜交易市場等載體的建成運營,更讓“崆峒蔬菜”實現從“菜園子”到“菜籃子”的無縫銜接。
如今崆峒區設施蔬菜産業鏈,6家鏈主企業引領發展,1.2萬戶群眾參與蔬菜産業,優勢區農戶戶均蔬菜收入達5萬元以上,設施蔬菜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富民産業”。隨着智慧農業科技示範園年底投産,15個産業鏈項目加速推進,崆峒區正以設施蔬菜為支點,撬動鄉村振興新動能,書寫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帶動農戶步入産業振興的“快車道”。(記者 趙芳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