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養的是肉雞,但天天在山上跑、林間啄食,早成了大夥口中的‘跑山雞’。”靈&縣新開鄉姚家灣村黨支部書記何寶山蹲在林下養殖基地邊,看著腳邊啄食青草的雞群笑着解釋説,不同於圈養模式,這裡的山雞每天只喂一次玉米主糧,其餘時間全在山林間自由活動,啄野草、捉蟲子、撲騰着翅膀“遛彎”,長期的戶外覓食和運動,讓雞肉肉質細嫩緊實,還帶着股天然野香,成了周邊市場的“搶手貨”。
連日陰雨給姚家灣村的山林裹上了一層薄霧,卻沒擋住上門買雞的消費者。“雙節期間最忙,村集體養的600多只雞已經賣掉了一大半。”何寶山扒拉着手指算賬:每斤15元,單只雞重8到10斤,一隻就能賣120到150元,“這一筆收入落進集體賬戶,村民年底分紅也能多一點。”
産業興則鄉村興。今年以來,靈&縣錨定鄉村振興目標,緊盯山區林地多、閒置場地廣的資源稟賦特點,把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作為突破口,從見效快的特色養殖入手,盤活廢棄養殖場,協調惠農資金買雞苗、請技術員教養殖技巧,一步步把“不起眼”的特色小養殖,做成富民強村的“大産業”。
在高嶺垣村,養殖大戶郭忠平的基地裏同樣熱鬧。幾百隻羽色油亮的山雞散養在林下草地上,有的悠閒低頭啄食沾着露水的草葉,有的時不時甩着頸羽發出“咕咕”的輕叫,見有人走近,又“撲棱”着翅膀往林子深處跑,留下一地輕快的腳步聲。
“我是頭一年跟着幹,心裏本來沒有底。”郭忠平笑着説,從選品種到防病害,鎮上技術員隔幾天就來指導,“你看這雞,個個都很壯實,大的能有十二三斤,剛一開賣就訂購出去不少,算下來比種玉米掙得多,明年我還想再擴大養殖規模。”
不止姚家灣、高嶺垣村,靈&縣新開鄉今年挑選4個林地資源豐富的山區村,同步推開林下山雞養殖。在抓牢牛、果、菜、藥四大主導産業的同時,通過“集體+大戶+農戶”的模式,讓更多村民參與進來,山雞養殖逐漸成為群眾看得見、信得過的特色産業。
“我們既靠政策‘輸血’,幫助産業搭好架子;更要培育‘造血’能力,讓産業自己活起來。”靈&縣新開鄉人大主席任寶平説,鄉上一邊統籌惠農資金、協調技術資源,幫各村解決“啟動難”問題,一邊引導村裏的能人、返鄉青年參與進來,帶動更多村民跟着幹。“下一步,我們要把山雞養殖的規模再擴大點,鏈條再拉長點,讓‘跑山雞’養殖帶動更多鄉親把日子過紅火,推着鄉村振興跑得更快、更穩!”(記者 朱強 趙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