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雨水多,玉米本來要爛在地裏,多虧了鎮上的烘乾中心,不僅高價收了我的濕玉米,還幫我省了秸稈處理費,這一下就多賺了好幾千!”靈&縣什字鎮姚家溝村農戶李得娃拿着剛到手的賣糧款,笑得合不攏嘴。在什字鎮,一場圍繞“飯碗”的農業變革,正讓越來越多農戶像老李一樣,實實在在嘗到了甜頭。
黨建牽頭,小農戶抱上“大團體”
以前,什字鎮的農戶都是“單槍匹馬”種地,土地分散、技術落後,好收成全看老天爺臉色。如今,鎮裏用黨建“牽線”,把姚家溝村和3個鄰村、金穗豐公司擰成“一股繩”,成立了區域黨總支。
“以前種幾畝薄田,沒人管沒人問;現在加入片區集體,土地流轉有租金,種地有技術指導,連銷路都不用愁!”村民王玉鳳説。通過“1+3+X+N”模式,上千畝零散土地被整合,建成3000畝高標準農田,“小田變大田”後,規模化種植讓耕作成本降了,農戶的收入卻漲了。黨總支還成了“田間服務站”,政策、技術送到家門口,讓大家種地更有底氣。

科技助力,“靠天吃飯”變“知天而作”
鎮裏建的旱作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成了農戶的“科技靠山”——專家工作站搞技術攻關,田間實驗室做試驗,農民夜校教方法。
無人機“一噴三防”精準作業,良種全面推廣,連種植模式都升級成“一年兩茬”,畝均能多收2000元。現在,什字鎮的良種普及率和農産品抽檢合格率都是100%,昔日的“望天田”變成了“高産田”,農戶再也不用怕“種得多、收得少”。

烘乾塔“兜底”,豐收不再“打水漂”
“豐收了怕爛,賣糧了怕壓價”,這是農戶們以前的心病。如今,金穗豐糧食烘乾中心的建成,徹底解決了這個難題。今年秋天連續陰雨,中心敞開收購高水分玉米,價格還比市場價高,光這一項就幫農戶挽回損失800多萬元。
不僅如此,中心還免費處理秸稈,畝均幫農戶節省100元收割成本。“秸稈以前是累贅,現在能變成飼料賣錢,村裏集體也能分紅,我們務工還能賺工資!”正在中心幹活的村民曹小鋒説。這座投資2000萬元的烘乾中心,不僅讓秸稈利用率從82%升到97%,還帶動聯建村集體經濟增收102萬元,讓農戶實現“種糧有錢賺、務工有收入”。
從“單村獨鬥”到“片區共贏”,從“靠天吃飯”到“科技種田”,從“豐收難變現”到“豐收入口袋”,什字鎮的農業變革,用一條“産業鏈”串起了農戶的幸福生活。如今,這裡的農戶們真切感受到:農業現代化不是遙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鼓起來的錢包,是日子越過越紅火的希望。
通訊員 王麗霞 馬佳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