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11-07 10:27:43 來源: 甘肅日報

金昌 以“五城”建設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2025-11-07 10:27:43     來源: 甘肅日報
字體:
分享到:

  原標題:金昌 以“五城”建設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金昌經濟技術開發區。(資料圖)

  金昌紫金苑。(資料圖)

  蓬勃發展的永昌工業園區。本版圖片由中共金昌市委宣傳部提供

  在河西走廊中部,鎳都金昌正經歷一場深刻的時代蝶變。這座因礦而興、因企而立的工業城市,如今正錨定“五城”建設的宏偉藍圖,在轉型跨越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勇當先鋒,書寫着資源型城市創新突圍的生動篇章。

  2024年,省委、省政府賦予金昌聚力打造“五城”的時代使命——共建新型工業化的現代之城、創新開放的活力之城、美麗宜居的生態之城、共同富裕的幸福之城、和合善治的文明之城。

  金昌市將其作為發展的總抓手,主動融入全省“一核三帶”區域發展格局及“四強”行動部署,深度參與“七地一屏一通道”建設。全市上下堅持工業強市、産業興市、項目為王、城鄉融合、雙招雙引、系統觀念,以市企融合為基石,通過清單化推進、全過程督導、制度化保障,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區生産總值達到505.7億元,同比增長11%,增速持續領跑全省。

  轉型與跨越

  現代之城的産業升級

  金昌的答卷,始於對自身優勢的再審視和對時代機遇的精準把握。她選擇的不是被動調整,而是主動出擊,在鞏固傳統優勢中催生新動能,在布局未來産業中塑造新優勢。

  深化市企融合是金昌市發展的關鍵舉措。

  “金川興則金昌富,金昌美則金川榮。”這句話深刻揭示了金昌與金川集團唇齒相依、休戚與共的關係。這種關係超越了簡單的駐地企業與地方政府的合作,昇華為一種以“規劃共謀、産業共興、項目共抓、園區共建、科技共促、人才共用、難題共解、成果共享”的“八共”機制為紐帶的深度融合的發展共同體。

  在金川集團鎳冶煉廠,全球領先的鎳閃速熔煉技術讓生産過程更加綠色高效。但變革遠不止於生産環節。在集團展廳,一片薄如蟬翼的高純鎳帶材,其價值是傳統電解鎳的數十倍,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新能源電池等尖端領域。

  “我們正全力推動産品從‘原字號’向‘材字號’跨越,從‘論噸賣’向‘論斤賣’‘論克賣’轉變。”金川集團相關技術負責人介紹。

  這一轉變的背後,是金昌市傾盡全力的支持。任何一個金川集團的重點項目,從能評環評到用地保障,市裏都成立工作專班,提供“全程代辦、容缺受理”的極致服務,確保項目以最快速度落地投産。

  産業轉型,需要清晰的路徑。金昌精準繪製了“2+4”産業鏈圖譜:做大做強有色金屬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電池2個千億級産業鏈,培育壯大數字經濟、化工循環、資源綜合利用、高品質菜草畜4個百億級産業鏈。

  在金昌經濟技術開發區,甘肅金宏翔新能源有限公司的電池生産線高速運轉。“選擇金昌,是因為這裡擁有從電池材料到電池製造再到儲能系統的全産業鏈生態。”甘肅金宏翔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梅鵬成&&,“80%的生産原料可就地採購,物流成本大幅降低,産業協同效應無可比擬。”

  這種“鏈式”發展産生了強大的“磁吸效應”。2024年以來,25萬噸銅材深加工、28萬噸動力電池用硫酸鎳、大板鎳終端産品智慧工廠、廢電石渣綜合利用、農産品冷鏈物流等一批強鏈延鏈補鏈項目相繼在金昌建成投用,30萬噸銅冶煉、40萬噸智能銅電解(一期)等項目滿負荷運行,甘肅能化低階煤高效利用制氫、貝達生物年産4600噸農藥原藥生産線等項目建成試生産。

  2024年,全市“2+4”産業集群産值達1985.6億元,增速達26.1%,其中有色金屬新材料産業率先突破千億大關。由金昌牽頭的“金武白蘭”有色金屬集群成功躋身“國家隊”,今年前三季度該集群實現産值2850億元,金昌貢獻1913億元,區域産業高地強勢崛起。

  樹牢“以畝産論英雄”導向,金昌持續優化園區和産業布局,盤活利用低效閒置土地,探索發展“飛地經濟”,加快推動鈦鎳高端裝備産業園、獨立工礦區等項目建設,促進要素向園區集聚、項目向園區集中、産業向園區集群。金昌經開區獲評“中國十大最具投資價值開發區”,2024年位列國家級開發區第六十六位、西部第十一位;永昌工業園、河西堡工業園優化整合納入省級開發區管理,2024年位列省級開發區第十一位。

  同時,金昌市深化開發區改革,持續為園區擴權賦能,實施暖氣蒸汽報裝接入等10項“零成本”穩企惠企措施,累計出讓標準地76宗、9693畝。園區安全生産智能化管控平台投入運行,經開區醫院建成投用,再生水廠、工業管廊等項目加快推進。今年前三季度,金昌經開區實現工業總産值1993.82億元、增長30.3%,永昌工業園區實現工業總産值170億元、增長55.9%。

  在金川集團三礦區,井下5G網絡全覆蓋,遙控鑿岩&車、無人駕駛礦卡等智能裝備廣泛應用,“5G+智慧礦山”讓礦工遠離危險,生産效率提升30%以上。

  針對中小企業“不敢轉、不會轉”的難題,金昌搭建了工業互聯網平台,提供低成本、快部署的輕量化解決方案。市政府&&“黃金十條”政策,“真金白銀”支持企業技術改造、上雲用數。截至今年9月底,金昌累計建成5G基站1595個,重點場所覆蓋率達100%,達到千兆城市標準,6個工廠入選省級數字化車間,4個場景入選省級智能製造優秀應用場景。數字浪潮,正重塑着這座老工業基地的肌理。

  破冰與激活

  活力之城的開放樂章

  發展的活力,源於思想破冰、改革攻堅和開放提速。金昌以刀刃向內的勇氣深化改革,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擴大開放,全力破解內陸思維,激發改革創新的內生動力。

  “以前辦證,‘跑斷腿’;現在‘一件事一次辦’,太方便了。”在金昌市政務服務中心辦理從業資格證的市民王多鑫説。他的讚譽源於金昌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決心。一場“零基預算”改革,打破支出固化格局,將資金重新聚焦於民生急需和發展關鍵。同時大力壓減非剛性支出,將省下的錢用於推進政務服務流程再造。

  改革啃的是“硬骨頭”。永昌工業園區推行“區政合一”改革,整合行政資源,剝離社會管理職能,讓園區輕裝上陣,項目審批時限壓縮60%以上。

  更引人注目的是,金昌在全省率先探索“現房銷售”試點,從源頭上防範房地産風險,雖然短期內可能影響土地收入,但贏得了市場的長期信心。2024年,在全市房地産投資小幅下降的情況下,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逆勢增長。

  2024年12月,一聲汽笛長鳴,首列“金昌—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貨運班列滿載本地産品南下通達東南亞。這標誌着金昌打通了南下出海新通道,開放格局為之一新。

  作為古絲綢之路要道,金昌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全力推進經開區全國外經貿提質增效示範項目,加力推進甘肅自貿試驗區金昌片區工作,金川集團成功申報國家“內外貿一體化領跑行動重點&&企業”。

  金川集團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産品暢銷全球,全球布局資源,並獲批國家“內外貿一體化領跑企業”。同時,全國首個蒙古國礦源目的地檢驗試點在金昌落地,意味着進口礦産品可實現“即到即卸、快速通關”,每年為企業節省成本超千萬元。

  2024年,金昌進出口貿易總額221.6億元,同比增長29.3%;今年前三季度,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212.8億元、同比增長48.1%。

  伴隨開放的步伐,金昌深入實施強科技行動,建強用好國重實驗室、産業研究院、産業聯盟、科技大市場、科創廣場等各類平台載體,強化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

  2024年,金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獎4項,省動力電池技術創新中心落戶。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1.71%,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72.4%,均居全省第三。金川集團鎳合金公司獲評國家級“小巨人”企業,院士工作站運行,高價值發明專利量全省領先。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正轉化為金昌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面對西北引才留才難題,金昌誠意十足。“我們不來虛的,要讓人才得實惠、有舞&。”金昌市委組織部負責人&&。設立人才發展基金,建立引智工作站,推行“市引企用”模式,人才編制落在市裏、工作在企業,破解了企業高端人才引進的編制瓶頸。

  去年以來,全市引進緊缺人才225人,選拔拔尖人才35名,返聘專家40名。金川集團投資6.75億元新建人才公寓,築牢創新人才根基。

  與此同時,金昌以招商支撐産業轉型,靶向開展“引大引強引頭部”行動,協同金川集團舉辦産業鏈招商大會,對接知名機構,成功引進中宸距弛、美淼儲能、澤洲新能源等龍頭企業,落地固態電芯、石墨複合雙極板等補鏈強鏈項目。2024年,實施省外招商項目211個,到位資金353.35億元,增長41.37%;今年前三季度到位資金378.8億元,同比增長26.7%。

  營商環境是關鍵競爭力。金昌開展“優化營商環境全面提升年”行動,創新推出助企紓困“三個一”服務模式(一本政策惠企、一張卡片為企、一個專班助企),&&優化營商環境“十大舉措”、關心關愛企業家23條暖心措施,為466名企業家頒發“鎳都企業家服務卡”,從交通出行、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8個方面為企業家提供精準化定制服務。今年1月—9月,全市新設經營主體5892戶,同比增長9.21%;截至目前,全市經營主體累計達到58769戶,市場活力持續迸發。

  綠色與宜居

  生態之城的底色鋪陳

  從衛星圖上看,金昌城區猶如一塊綠色翡翠,鑲嵌在黃色戈壁中。這抹綠色背後,是金昌人數十年防沙治沙的努力,更是發展理念從“追求産值”到“追求價值”的深刻轉變。

  統籌推進城鄉空間、産業、生態、公共服務、文明創建、社會治理“六融一體”,金昌市促進産城人融合一體發展,着力塑造城市形象,展現鄉村風貌,厚植生態底色,全力打造美麗宜居的生態之城,讓城市與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在全省城鄉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中邁出堅實步伐。

  金昌市在城市建設中聚焦“提品質”的內涵式發展,以城市體檢精準查找“堵點、痛點”。針對“充電難”,建成智能充電端口1.4萬餘個;“停車難”則通過盤活閒置地塊、建立體停車場緩解。智慧賦能讓治理更“聰明”,“金昌市民通”App整合上百項服務,實現“一機在手、生活無憂”。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台如“城市大腦”,實時監測調度,處置效率提升50%。

  在金川區雙灣鎮,乾淨村道、分類垃圾箱和鮮花庭院取代了往日臟亂的景象。

  金昌學習“千萬工程”經驗,因地制宜推動“八改”工程,持續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着力打造“和美鄉村”,加快推進農房抗震改造、冬季清潔取暖等項目建設。2024年完成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2323戶;今年下達兩批補助資金4740萬元,續建、新建的6個集中安置點全部開工建設。

  針對農村老齡化、土地碎片化,金昌創新“鏈主企業帶鎮、龍頭帶村”模式,探索土地託管、共富車間、農光互補等路徑,推動村集體經濟“抱團發展”,2024年村均收入達45.4萬元,增長37%。農民享受土地保底分紅和二次收益,解放的勞動力可務工,實現“一份土地、兩份收入”。

  位於金昌境內的祁連山北麓,礦山開採留下的“傷疤”正在癒合。通過覆土、種草等綜合措施,草甸重新恢復,野生動物回歸。

  金昌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整治生態,關停保護區內所有礦權,完成修復治理。積極融入國家“三北”工程,2024年完成人工造林6.8萬畝,構築起堅實的生態屏障。嚴格落實“四水四定”,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業,農業用水總量下降,畝均效益顯著提升。工業上,推動企業循環用水,金川集團選礦廠回用水率超95%,成為行業標杆。

  今年以來,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超90%,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100%。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從理念轉化為全市的一致行動。

  福祉與溫暖

  幸福之城的民生答卷

  金昌在追求經濟高增速的同時,始終堅持發展為民,讓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

  2024年,全市民生領域財政支出佔比高達81.28%,彰顯“寧可政府過緊日子,也要讓百姓過好日子”的決心。

  教育是基石。金川高級中學擴建項目工地上,塔吊林立。“項目將改善辦學條件,新增學位,開設更多特色課程。”學校負責人展望説。

  永昌一中標準化操場投入使用,金昌市托育綜合服務中心、金川區第四、第六幼兒園開工……金昌正在着力構建從“幼有所育”到“學有優教”全鏈條體系。今年,全市普通高考總錄取率列全省首位,本科錄取率、中職對口錄取率居全省第二,“學在金昌”成為一張閃亮名片。

  健康是重要指標。作為國家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建設試點,金昌市人民醫院牽頭整合基層醫療機構,形成分級診療格局。“很多檢查和復診在社區就能完成,數據傳至市醫院,專家線上看報告,省去奔波。”市民張建軍誇讚道。同時,永昌縣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讓農村居民受益,鄉鎮衞生院水平得到提升。全省首家“保教醫”一體托育服務中心、金昌市精神衞生福利中心投用,填補公共服務空白,呵護“一老一小”和特殊群體。

  改善民生服務的同時,金昌着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探索共富路徑。

  共同富裕難點在鄉村,金昌創新實踐提供了啟示。

  産業融合是根本。金昌實施“鏈主企業帶鎮、龍頭企業帶村”行動,將工業思維植入農業。金川集團採購本地産品,並通過技術、品牌賦能鄉村發展。“永昌胡蘿蔔”獲地標後,引入深加工企業,開發胡蘿蔔汁及凍幹産品,價值鏈延伸。永昌縣、金川區探索土地託管、共富車間、共享農莊等新模式,讓農民獲得“地租+薪金+分紅”多重收入。永昌水源鎮入選國家農業産業強鎮。

  基礎設施一體化是支撐。在永昌縣的鄉村,柏油路通村入戶,與城區無二。城鄉供水、供電、通信網絡同質同標。永昌縣城和河西堡鎮區天然氣管道入戶工程加速,“即將告別罐裝煤氣”成村民喜事。金川區城鄉産業融合示範園建設,吸引城市資本技術下鄉,帶動農民就近就業創業。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31:1,優於全國水平,且農村收入增速持續快於城鎮,差距穩步縮小。

  幸福城市,必為困難群體撐起一片天。

  “鎳都惠民保”作為政府引導的普惠型補充醫療保險,保費低、保障高、不限年齡病史,受到熱烈歡迎。“每年幾十塊錢,大病多報銷,心裏踏實。”參保市民馮雲説,有這項惠民政策兜底,不用怕因病致貧、返貧了。

  養老金穩步提升,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增至每月183元;失業保險金標準平均提高11%;社會救助標準動態調整……在金昌,民生硬核投入牢牢兜住民生底線,讓市民有了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金昌,“結對幫扶·愛心金昌”工程建設尤為溫暖。2024年以來,2248名幹部與2423名困難群眾、重度殘疾人、特困家庭結“親戚”,累計為群眾幫辦實事4176件,資助資金222.46萬元。這不僅是物質援助,更是精神慰藉,用城市人文關懷傳遞溫度,讓共富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善治與文明

  文明之城的和諧基石

  城市治理現代化是金昌“五城”建設的重要維度。金昌堅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營造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

  安全穩定是安居樂業的前提。金昌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精準防範化解經濟金融、房地産、債務等重點領域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安全生産責任重於泰山。金昌市應急指揮中心大屏幕上,全市重大危險源、重點企業實時數據不斷跳動。“依託‘智慧應急’平台,實現風險監測預警、智能研判和高效處置閉環管理。”金昌市應急管理局負責人説。安全生産治本攻堅三年行動深入開展,煤礦、化工、消防、交通、食藥等重點領域隱患排查治理常抓不懈,形勢持續穩定向好,為高質量發展護航。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和社會保障。金昌全面推進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努力讓群眾在每一項執法決定、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義。常態化掃黑除惡,打擊各類犯罪,強化電信詐騙、侵害未成年人等突出問題治理,群眾安全感顯著提升。

  社會治理重心在基層。金昌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動“四下基層”制度走深走實,將矛盾化解在基層、萌芽。

  “有事找書記”“有事找警察”,不僅是口號,更是創新基層治理的響亮品牌。它打通了群眾反映訴求的“最先一公里”和問題解決的“最後一公里”。在金川區金冶裏社區,居民因樓道雜物産生糾紛,網格員上報,社區書記聯合物業、民警上門調解,當天達成協定,鄰里和好。“現在有問題知道找誰,很快解決,心裏不堵。”居民王瑞蓮感慨。

  “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是另一條“暖心線”。整合全市非緊急求助渠道,實行“一號響應、接訴即辦、閉環管理”。2024年,熱線在全國服務質量評估中獲“A”級,躋身全國一流。背後是高效督辦考核機制,確保群眾每一個合理訴求得到及時回應和有效處置。

  遍佈城鄉的綜治中心、精細化網格管理、“訴調警調訪調”對接機制、一體化信息平台,構成“四個實戰化”基層治理體系,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村)、矛盾不上交”。許多村和社區通過村民議事會、居民聽證會等形式,引導群眾自己“説事、議事、主事”,激發自治活力,涌現大量“無信訪、無訴訟、無刑事案件”的“三無”和諧社區(村)。

  文明是城市的底色。金昌連續四屆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背後是全體市民持之以恒的文明追求和道德實踐。

  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城市肌理。“金昌有禮”市域文明新實踐廣泛開展,“一善三讓七不為”文明素養培育主題活動深入人心。公交讓座,斑馬線禮讓,垃圾分類成新時尚……細微處的文明舉止,已成為金昌人的自覺行動。

  榜樣力量無窮。金昌持續開展道德模範、身邊好人、文明家庭等評選,用鮮活榜樣教育人、引導人。一位位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的先進典型,如明燈照亮城市道德星空。志願服務事業蓬勃發展,註冊志願者人數持續增長,“紅馬甲”活躍在理論宣講、扶貧濟困、賽會服務一線,成為文明金昌最動人的風景。

  軍民魚水情深的傳統在這裡發揚光大。金昌全力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用心用情解決部隊官兵“後路、後院、後代”問題;駐金部隊官兵把駐地當故鄉,積極投身搶險救災、生態建設、鄉村振興等事業,續寫“軍愛民、民擁軍”嶄新篇章,成功獲得全國雙擁模範城“九連冠”的榮譽。這份殊榮,全國僅有,是對金昌文明善治的高度認可。

  站在新起點,金昌的轉型之路依然任重道遠。全球産業鏈重構的挑戰、新舊動能轉換的陣痛、區域競爭加劇的壓力……前路並非坦途。

  但洞察當下的金昌,我們有理由抱有更多期待。她不再僅依靠資源饋贈,而是憑藉創新勇氣、開放胸懷、綠色理念和為民情懷,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金昌篇章。這座絲綢之路上的城市,正以“五城”共建為舟,以改革創新為槳,在高質量發展的浩蕩東風中,破浪前行,駛向更加輝煌的明天。(謝曉玲 李躍萍 張珊)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