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面、上色、造型、醒發、蒸制……指尖翻飛間,一道道工序有條不紊,一隻憨態可掬的生肖龍醒獅花饃便在蘇娜手中悄然成型。
花饃,又稱“面花”,是流行於北方地區的傳統食用塑作藝術,融合捏、揉、揪、切、挑、壓、撥、搓、按等多種技法,不僅造型多樣、色彩斑斕,更承載着吉祥寓意,如今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10月31日,記者走進位於肅州區鑫源家園的饅禧花饃店,跟隨“95後”店主蘇娜體驗花饃製作,見證普通麵糰如何變身兼具實用與美感的“舌尖藝術品”。
有“饃”有樣:
一場與非遺的青春邂逅
28歲的蘇娜,是土生土長的北方姑娘。從小偏愛麵食的她,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着天然的親近感。2021年大學畢業後,蘇娜像多數年輕人一樣,選擇了一份安穩的工作,但一次偶然的機會,造型精美的花饃走進了她的生活。

“那些用麵粉做的花鳥魚蟲、祥禽瑞獸,不僅形態逼真,還藏着濃濃的民俗風情,我當時就好奇:這麼好看的花饃,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蘇娜説,帶着這個疑問,她踏上了花饃製作探索之路。業餘時間裏,她通過網絡檢索、查閱資料、諮詢民間藝人,一點點蒐集花饃相關知識,慢慢叩開了這門傳統藝術的大門。
花饃製作工序繁雜,複雜造型往往需要數天才能完成,這讓許多喜歡花饃的人望而卻步,蘇娜卻越來越着迷。2023年,她毅然辭去工作,專心研究花饃製作工藝。在家人支持下,2024年,她前往山東系統學習花饃技藝。可學成歸來後,現實卻給了她一記“重拳”,“老師教的技法,眼睛好像學會了,但動手時總會出問題,要麼面沒發好,要麼配比失誤。”
那段時間,蘇娜家裏頓頓吃饅頭。她一度想過放棄,但家人的鼓勵又讓她重新振作。她開始上網借鑒他人經驗,反復練習,還將製作過程拍成視頻發在網上,尋求大家的建議和幫助。隨着技術日漸成熟,她的賬號積累了固定粉絲,不少人留言詢問“在哪能買到”,這讓蘇娜有了開店的信心。

2025年3月,蘇娜的饅禧花饃店正式營業了。可新的難題接踵而至,開業初期顧客稀少,好幾天接不到一單。為了推廣花饃,蘇娜在抖音、微信朋友圈分享新品動態,用“周歲寶寶花饃”“壽桃喜饃”等精美造型搭配活潑文案吸引關注,還主動&&街道社區,參加非遺展、農特産品展銷等活動,一點點打開知名度。慢慢地,店裏生意變好了。
“前些天,有位外地客人看到我發的花饃視頻,特意下單,我通過‘次日達’寄過去,對方品嘗後特別滿意。”蘇娜笑着説,現在店裏的訂單靠朋友圈、抖音推廣,再加上老客戶口碑相傳,已經有了穩定客源。
花樣創新:
讓老手藝“活”在當下
做一個花饃,從設計到出鍋,簡單的要近7小時,複雜的得做一天一夜,每一步都得花心思。在蘇娜眼中,花饃早已是傳遞情感與文化的載體。

製作間裏的蘇娜,眼神專注,一絲不茍。她拿出蒸熟的南瓜混着雞蛋、麵粉揉出黃色麵糰,菠菜汁、紅曲米粉、可可粉分別調出綠、紅、棕等色彩,揉、搓、捏、拽、剪……普通麵糰便披上“彩衣”,變身壽桃、醒獅、生肖等造型。
10月31日單層過壽花饃,帶去玉門;11月1日小孩周歲,生肖龍醒獅花饃早上取;11月2日三層過壽花饃送敦煌班車……隨着訂單增多,蘇娜時常忙不過來,她的父親便會擔任助手。父女倆配合默契,每一步都一絲不茍。熱騰騰的花饃出鍋時,滿屋面香與蒸汽交織,格外治愈。

傳承之外,蘇娜更懂創新。她將現代美食理念與審美融入花饃製作。花饃原料只用麵粉、雞蛋,沒有任何添加劑,色彩均取自天然果蔬汁。造型上,既貼合結婚、祝壽、周歲等傳統場景,又緊跟節日潮流,推出粽子元素花饃、教師節花束等創意花饃,店裏還支持私人定制,蘇娜希望老手藝能煥發出新活力。
從好奇萌芽到全職投入,從屢屢失敗到訂單不斷,蘇娜用五年的青春與熱愛,讓古老的花饃技藝在新時代綻放光彩。

“守住一門老手藝需要耐心,更需要與時俱進的‘新’。未來,我還將繼續探索,讓更多人通過一個個精緻的花饃感受傳統民俗的溫度,品味藏在麵糰裏的幸福滋味。”蘇娜説。(記者:張靜王鈺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