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老舊小區煥新顏——嘉峪關市城市更新行動築牢民生福祉

改造後的朝陽小區煥然一新。本文圖片由嘉峪關市住建局提供

利民小區小花園經過改造乾淨整潔。
從冬冷夏熱的舊樓到溫暖整潔的新居;從圍墻隔開的院落到暢通共享的街區……城市更新行動,正在悄然改變着嘉峪關市數萬居民的生活。
2019年以來,嘉峪關市聚焦群眾急難愁盼,通過精準施策、升級改造,推動121個老舊小區、4萬餘戶居民的生活空間實現從“顏值”到“品質”的全面升級。惠及數萬居民的“家園煥新”行動,讓大家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
把“群眾期盼”變成“改造清單”
老舊小區改造,“改什麼、怎麼改?”
群眾意願是第一導向。
“小區改造,多聽大家意見、耐心溝通,是提高滿意度的關鍵。”嘉峪關市鋼城街道佳苑社區黨委書記盛海峰總結出了一套經驗。
此前,佳苑小區屋頂防水施工因居民堆放雜物受阻,社區當即把協商會開到了單元樓門口。
“我們選在晚上大家下班回家的時間,把施工方、住建局工作人員和居民湊到一塊兒,現場商量解決方案。”經過現場充分的解釋與協商,居民們很快清理了雜物,工程得以順利推進。
盛海峰説,這樣的“一線工作法”如今在社區工作中已成為常態,並形成了貫穿項目全過程的“四次居民意願問卷調查”工作機制,在設計、開工、竣工幾個關鍵階段,全方位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確保“群眾盼什麼,改造就做什麼”。
“針對居民反映最強烈的房屋‘冬冷夏熱’問題,我們實施了外墻保溫與屋面防水隔熱系統改造。”嘉峪關市住建局建設項目辦主任宋宣兵説,此外,我們同步推進“煤改天然氣”工程,將老化的煤氣設施更新為更安全、清潔、高效的天然氣系統,配套物聯網表具,既支持遠程繳費,又能實現泄漏自動切斷。
“現在繳費不用跑營業廳,手機就能操作,一旦出現漏氣情況,系統會自動斷氣,安全又省心。”更換了物聯網表具後,居民們紛紛點讚。
2025年,嘉峪關市以城市更新行動為總抓手,對朝暉小區、佳苑小區的48棟住宅樓進行改造,惠及1684戶居民,讓他們徹底告別了墻皮脫落、屋頂漏水、管網堵塞的煩惱。
走進朝暉小區改造現場,樓頂重新做了防水,樓外墻被統一刷上新漆,樓梯間的水泥墻也進行了翻新,原本坑洼的院落路面正在鋪設透水磚。“以前一到雨季屋頂經常滲水,這次改造鋪上了防水卷材,心裏踏實多了!”家住6樓的趙師傅説。
根據居民的意見,各小區逐步改造完成:新育才小區,通過重新施劃,新增了220個停車位,有效緩解了“停車難”;西域花園,曾經堆放雜物的位置被改造成了街心花園、睦鄰亭,成為居民休閒好去處……這種“一小區一策”的精準改造模式,讓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把民生工程做到了群眾的“心坎裏”。
從“硬體修補”到“功能重塑”
老舊小區改造,不只是墻面、管網的“硬體修補”,更是對社區功能與公共空間的系統重構。
朝陽小區建於2001年,共有45棟住宅、1554戶居民。因建設年限和開發商不同,小區曾被一道道圍墻分隔成多個院落,不僅造成空間的浪費,還嚴重影響了小區的整體美觀,給居民生活帶來不便。
破局之道,始於“拆墻並院”。嘉峪關市以“組團連片、集散為整”為思路,在充分徵求居民意願後,拆除了分隔圍墻,打通了就醫、就學、養老與活動通道。
圍墻拆除後,釋放出的空間得到高效利用:小區新建綠地、兒童游樂區和休閒步道,並新增410個停車位。如今,小區院落整潔、車輛有序停放,新安裝了健身器材。
“以前鍛煉身體經常是在距家1.6公里的東湖公園鍛煉,現在方便了,家門口的小花園就能遛彎,下樓就能鍛煉身體!”居民趙先生的欣喜溢於言表。
加裝電梯,更為老年人便捷生活按下“幸福加速鍵”。
在紫軒三期小區,一部銀灰色的電梯正沿着樓體緩緩上升,這是嘉峪關今年加裝的50部電梯之一。
“以前上5樓中途得歇兩回,現在按個按鈕30秒就能到家。”65歲的張福生老人感慨道。改造後的朝陽小區還新增了停車位。
“設施更新後,居民的文明習慣也隨之提高了。”據盛海峰觀察,嶄新的單元門摔門、敞門等現象大幅減少;新打造的中心花園和智慧健身器材,吸引了更多居民下樓休憩鍛煉,鄰里關係更加融洽。
近年來,嘉峪關市通過增設全齡休閒設施、更新智能門禁與監控系統、推進“見縫插綠”等一系列措施,持續為老舊小區注入新活力。今年4月,嘉峪關市再推進10個社區花園和兩個“口袋公園”提升改造項目,進一步拓展綠色空間,讓幸福在家門口升級。
讓“改得好”變成“管得久”
“改好”是基礎,“管好”才是關鍵。嘉峪關市堅持建管並重,以嚴格的質控體系和長效運維機制,確保改造成果持續惠民。
嘉峪關市創新建立“五級質量監管體系”:從施工單位初檢,到監理單位把關,再到項目管理單位全面檢查、建設單位直接監督、質監部門權威審查——五道關卡為質量全程護航。
改造中,嚴格落實項目負責人每日巡檢,施工與監理單位每日一檢、項目管理單位每週三檢,嚴把質量、安全與進度關。
“我們與施工單位明確管理辦法和考核機制,要求他們‘快進快出’,在規定工期內完工,最大程度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干擾。”宋宣兵説,改造中還建立快速投訴響應機制,確保居民訴求“事事有回應、件件有着落”。
項目完工後,嘉峪關市住建局組織産權單位、物業公司、設計單位等多方聯合驗收,確保建設有方、交接有序、管理到位,實現從“改好”到“管好”的無縫銜接。同時,定期開展“回頭看”,對發現的問題即知即改。
“同樂小區南門改造過程中,有居民反映馬路道牙過高,影響停車和出行。住建局及時安排工作人員現場溝通,經設計單位重新規劃,施工單位調整高度,問題得到解決,獲得居民一致好評。”盛海峰説。
在朝陽小區,有居民反映改造後的單元門無法正常使用。經核查,是物業未及時發放門禁卡所致。市住建局獲悉後,委託社區收回了舊門禁卡並重新核實分發,同時組織施工單位對部分受損單元門進行維修,確保設施正常投用。
夕陽西下,改造後的小區裏,老人們在新裝的健身器材上鍛煉;暢通的道路上,車輛有序行駛……這場持續6年的城市更新行動,不僅讓老舊小區煥發新生,更為破解城市更新難題提供了鮮活樣本。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聰 於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