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隴南,徽縣嘉陵鎮田河村籠罩在一片金色的詩意之中。千年銀杏樹下,創業成果展、創業集市、直播帶崗、政策宣講、技能培訓展示……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活動,不僅為這座古村落增添了蓬勃生機,更將就業服務的暖風吹進了千家萬戶。
在這場名為“源來好創業”的創業成果展暨“創業集市金徽行”活動中,17家創業平台和企業齊聚一堂,共同搭建起一個集展示、交流、服務於一體的創業服務平台,並立足當地文旅特色,圍繞“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創新運用“産培評”一體化模式,精準開展電商直播、導游服務、餐飲接待等實用技能培訓,讓技能提升與産業需求緊密銜接。
“沒想到這兒不僅能吃能玩,還能找工作,真是一舉多得!”來自兩當的吳佳道出了許多參與者的心聲。
面對“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這一時代命題,隴南以職業技能培訓為抓手,創新實踐職業技能培訓“産培評”一體化服務改革,在産業需求與人才供給之間架起了一座堅實的橋梁,為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提供了新思路,更為激活區域發展內生動力注入了新動能。
如今,從田間地頭到産業園區,從傳統工匠到現代技工,一場以技能提升為核心的變革正在隴南大地上悄然上演,改變了勞動者“走出去”的傳統就業路徑,更托舉起重點群體的就業夢想,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技能動能”。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越來越多的勞動者正通過技能提升,在家門口書寫着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問題導向:從“就業困局”到“破題開局”
曾幾何時,隴南的千溝萬壑間,藏着無數勞動者的無奈與期盼。群眾愁就業、企業愁招工、機構愁實效,“有崗無人、有人無崗”的結構性矛盾,成為阻礙群眾邁向美好生活的現實壁壘。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如何讓群眾在家門口端穩“技能飯碗”?如何讓企業招到滿意人才?這道民生考題,考驗着隴南人社系統的智慧與擔當。
“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把解決人民群眾就業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破題之道,沒有捷徑可走,唯有步履為證。
我市人社幹部走進村莊院落、深入企業車間,傾聽群眾技能訴求,對接企業用工需求,在一次次調研中摸清痛點,在一遍遍推敲中尋找路徑,逐漸摸清了産業需求與群眾期盼的結合點。
2025年,隴南創新構建職業技能培訓“産培評”一體化服務模式,不是簡單的概念創新,而是就業服務體系的系統性重塑:以産業定向為前提,以需求導向為核心,以培評融合為關鍵,以産才融通為目標,構建起“培訓—評價—就業—增收”的全鏈條服務,推動技能培訓從“漫灌”走向“滴灌”,從“供給主導”走向“需求牽引”。
“這場改革讓技能培訓真正實現了圍繞産業轉、跟着需求走、盯着就業幹。”市人社局就業和職業能力建設科科長李沛説。
精準施策:從“培訓落地”到“就業生根”
在成縣的“直播實戰間”,留守婦女李亞蘭對着鏡頭從容推介農産品。一年前,她還是待業在家的寶媽,如今已成為月入2800元的直播助理。“培訓不僅教會我技能,更給了我立足社會的底氣。”她的蛻變,是“産培評”模式實效的最佳注腳。
這些轉變並非偶然,而是隴南“四變”改革的系統推進:
培訓對象之變——從“一刀切”到“量身定制”。以“産業導向+企業需求”雙輪驅動,精準聚焦中藥材、白酒、文旅等産業鏈人才缺口,直擊産業痛點、貼合崗位需求,告別“大水漫灌”式培訓,從“通用型”轉向“定制化”,確保培訓內容緊貼産業實際與崗位要求。
師資力量之變——從“學院派”到“實戰派”。“土專家”傳經驗、“田秀才”授技藝、“老師傅”帶實操,隴南用最接地氣的方式傳授最實用的技術。
培訓場景之變——從“教室裏”到“天地間”。蘋果園裏教修剪,白酒車間演工藝,雲端課堂解疑難,構建起“天地人網”四維培訓新場景和全方位、多層次的培訓載體。
評價體系之變——從“紙上證”到“增收尺”。建立“持證率+就業率+增收比”三維評價體系,真正實現“培訓有效、就業有路、增收有據”。
市城鄉就業服務管理局局長董鵬&&:“我們不僅要看培訓了多少人,更要看就業了多少人、收入增長了多少,這是檢驗培訓成效的核心標準。”
機制創新最終要服務於發展。隴南將産業分為主導、急需、潛力三類,聯動多部門發布崗位清單,動態調整培訓內容,形成“以産定企、以企定需、以需定培”的良性循環。
技能變現,幸福落地。康縣的食用菌、徽縣的白酒、成縣的電商、宕昌的文旅等特色産業,正成為吸納就地就業的“蓄水池”,讓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學技能、穩就業、增收入”的美好願景。
系統革新:從“技能賦能”到“發展引擎”
“産培評”一體化的深層價值,在於構建了“技能提升—高質量就業—産業升級”的良性循環。
在徽縣食用菌基地,學員們深夜仍在搬運菌棒;在武都花椒園,農戶們熟練運用新學的水肥技術;在康縣“就業車間”,留守婦女實現“樓上帶娃、樓下上班”,“理論+實操+崗位實訓”,“茶園微課堂”“直播實戰間”……這些鮮活的場景,讓培訓接地氣、見實效,共同繪就了隴南就業新圖景。
數據顯示,“産培評”模式實施以來:試點企業新增崗位超200個,部分技能型崗位工資平均提高20%,推動紋黨、花椒等産業實現品牌化轉型。
這些數字背後,是服務産業升級,就業增收的實效:是強化人才支撐、提升治理效能的積累,更是千家萬戶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切實提升。
徽縣肖雲返鄉創建育菌基地,帶動60戶增收。成縣“産培研”模式聯合院校定向輸送技工,實現“招生即招工”,成縣電商培訓更是裂變4.5萬人分銷網絡。不僅如此,還培育大批鄉土人才,建立技能人才儲備庫,實現“召之即來、來之能用”;企業更是通過“師帶徒”儲備骨幹師資。?
“崗位需要什麼,培訓就教什麼”,“産培評”一體化模式,以産業需求為錨點,以群眾就業為目標,圍繞培訓主體、師資、對象、方式、內容、效果六個維度的創新實踐,徹底改變了以往培訓與崗位脫節、技能與增收無關的困境,群眾通過“産培評”掌握了一技之長,就地就業更有底氣,讓越來越多的家庭避免分離,激活了地方發展的內生動力。
如今的隴南更加和諧,鄉村更加和美,處處充滿了向上生長的活力。
多方共贏:從“技能證書”到“幸福憑證”
傍晚時分,宕昌農家樂裏香氣四溢,培訓學員烹制的特色菜肴讓游客讚不絕口;
在禮縣文家村的蘋果園裏,果農文小兵輕撫紅彤彤的蘋果,笑容明媚:“從前蘋果賣不出價,如今技術在手,一年收入八萬多。”
而在宕昌縣玉崗村,馬彥平在當歸地裏忙碌,畝産從300斤躍升至500斤,他的眼裏閃着光:“培訓讓咱種地有了新奔頭。”
從“背井離鄉”到“家門口就業”,從“按天掙工分”到“憑技能拿高薪”,隴南勞動者的就業觀念和就業質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産培評”不僅解決了就業問題,更推動了群眾增收和産業發展,實現多方共贏。數據顯示,參訓學員就業率超86%,部分技能型崗位工資平均提高20%以上。
今年以來,隴南構建“企業自主評價+社會化評價+專項考核”多元體系,以“實操+崗位+業績”三維檢驗培訓效果,讓技能真正“變現”,讓就業更有“奔頭”。
九縣區瞄準9大産業,2700余名學員實現“人崗匹配”;320人成為産業帶頭人,帶動2000余戶增收;紅川酒業技能大賽催生10項工藝創新;參訓家庭年均增收3.2萬元,29個“産培評”基地成為鄉村振興“新引擎”。培訓精準度、就業轉化率、産業升級力、群眾獲得感得到了有效提升。
就業,關乎民生福祉,關係發展大局。
“在2025年探索實踐的基礎上,我們將進一步擴大‘産培評’覆蓋面,為編制就業‘十五五’規劃打好基礎,也為2026年深化一體化工作夯實根基。”董鵬對未來充滿信心。
隴南的“産培評”改革實踐證明,只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扣産業需求,創新服務模式,就能讓更多勞動者在家門口端穩“飯碗”,讓高質量發展成色更足、溫度更暖。
大山深處的隴南,正用智慧和汗水,在家門口書寫着新時代就業創業的精彩答卷。這條路,通向的不僅是就業,更是千萬家庭的幸福生活,是一個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光明未來。(記者 靳淑敏 羅 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