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11-06 15:07:48 來源: 隴東報

環縣莊子峁的五年蝶變

2025-11-06 15:07:48     來源: 隴東報
字體:
分享到:

  五年,在時光長河中不過一瞬,但對環縣洪德鎮莊子峁的鄉親而言,卻是一段改天換地的奮鬥路程。這個曾“連棵像樣的樹都沒有”的偏僻山垣,在“十四五”期間“破繭成蝶”,從一個年輕人紛紛逃離的“空心村”“蝶變”為年接待游客超15萬人次的省級鄉村旅游樣板村;村民人均收入實現了從不足6000元到2.21萬元的跨越式增長。莊子峁的實踐,為黃土高原乾旱山區鄉村探索出一條鄉村振興之路,打造了一個鮮活而極具引領性的樣本。

  深秋的莊子峁,在第一縷陽光與嫋嫋炊煙中甦醒。屋檐下,一串串火紅的辣椒成為亮眼的裝飾;石碾旁,新磨的辣椒面散發着辛香;菜園裏,支架上的手機已準備就緒,即將向雲端另一頭的顧客展示這片土地的生機。這幅一步一景的畫卷,與五年前道路泥濘、産業凋敝的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

  “那時候,村裏留不住人,留下的老人守着幾畝薄田,日子沒有盼頭。”莊子峁生態農莊負責人楊清艷站在垣畔,回憶往昔感慨萬千。

  轉機始於“十四五”開局之年。楊清艷敏銳地察覺到,村裏人記憶中那些樸素的“土味道”,正是都市人所嚮往的。她鼓勵大家亮出“絕活”:能曬醬的曬醬、能做豆腐的做豆腐、能碾辣子的碾辣子、做飯好的開民宿……

陳歲香(右二)和村民一起串辣椒。

  一聲號召,應者雲集。曾經圍着鍋&轉的農家婦女陳歲香,如今成了人盡皆知的“辣嬸子”,她種辣椒、碾辣椒、串辣椒,再通過直播將産品賣向全國,讓家庭收入翻了三番。“七奶奶”陳桂蓮的油餅、“九嬸”的手工醬、“姑爸”釀的醋、“八叔”養的土雞……一個個帶着鄉土氣息的“絕活”成為市場追捧的“香餑餑”。莊子峁的22戶人家,形成了“一戶一品、自主經營、人人參與、抱團發展”的可喜局面。

  在此基礎上,莊子峁系統性地建成了蜂蜜莊園等8個特色作坊、隴東羯羊等3個養殖中心以及無公害蔬菜園等8個産業基地,構建起集吃、住、行、游、購、娛於一體的鄉村旅游産業鏈。“過去,全靠老天爺賞飯吃,經常一年到頭沒個盼頭。現在,四季無閒,旱澇保收,日子越過越得勁兒。”“七奶奶”陳桂蓮感慨道。

  為了給山貨打開更廣闊的銷路,楊清艷組建了“村花代言團”,帶領“嬸嬸”“奶奶”們闖入數字經濟的浪潮,學習拍攝短視頻、做直播。她的直播賬號粉絲量已突破十萬,就連76歲的“三奶奶”陳有蓮也能對着鏡頭,從容不迫地介紹自家糧食釀造的黃酒,她的直播間開播不到半年,便吸引了上千名忠實粉絲。

楊清艷(右)和陳有蓮直播賣農産品。

  實實在在的收入,記錄着莊子峁的蛻變:“七奶奶”高毓琴通過賣油餅年收入突破10萬元、莊子峁手工醬年銷售額突破40萬元,30多種農家飯、56類農産品受到游客追捧。更可喜的是,發展的強磁場效應日益顯現,原來外出打工的20多名年輕人陸續返鄉創業。楊志楠便是其中之一,他經營的民宿日均收入近兩千元,年收入已超百萬元。“這在五年前是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楊志楠笑着説。

  如今,這個曾經僅有22戶的小山峁,已輻射帶動全縣220戶鄉親共同走上致富路。配套建成的農耕民俗文化展示館、鄉愁記憶館、九德書苑、寫生基地以及窯洞民宿、共享廚房等,讓這裡成為鄉村游、采風游、研學游的首選地,今年已成功承接來自全國的培訓、研學活動303起。

  從“靠天吃飯”到“四季穩收”,莊子峁的父老鄉親用五年時間,破解了乾旱山區群眾的增收難題。這個黃土高原上的生態農莊正以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成功實踐,生動詮釋着鄉村振興的內涵。(文/圖 慶陽融媒記者 喬潔)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