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甘州區錨定“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以祁連山北麓、黑河流域、北部風沙帶為治理核心,通過科學造林、精準護水、系統治沙三維發力,實現生態保護從“單點突破”到“全域提升”的跨越,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最亮底色。

黑河西岸的生態變遷,是甘州植綠護山的生動縮影。曾經這裡砂石裸露、垃圾堆積,是城市發展的“痛點”。“十四五”期間,甘州區創新採用“改地適樹”模式與“四季造林”思路,打破季節限制提升造林效率,累計完成人工造林6萬畝,栽植苗木2000余萬株,將荒灘打造成全省規模最大的集約人工喬木林。

如今林場植被覆蓋率從不足5%躍升至85%,先後斬獲“全國十佳國有林場”等多項榮譽。

守護綠水之脈,濕地煥發生機。甘州區持續推進黑河濕地修復855畝,構建“野外調查+視頻監測”的立體網絡,對大氣、水文等六要素實時監控。通過生態保護與棲息地修復,濕地鳥類從2019年的78種增至137種,其中國家級保護鳥類25種,越冬大天鵝種群數量更是從78隻增至195隻,黑河真正成為水鳥樂園。同時推行“預算+計劃+定額”水資源管理模式,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0.63,國控地表水斷面水質穩居全國前列。

在北部風沙帶,甘州正改寫“沙進人退”的歷史。針對巴吉灘主風口的惡劣環境,通過客土改良、施用保水劑等技術,建成1.3萬畝優質經濟林基地和184公里防護林網,63公里林區道路與133公里灌溉管網構築起治沙保障體系。“十四五”期間,全區依託“三北”工程綜合治理沙化土地,實現了生態防護與産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生態向好催生發展質變。甘州建成全省首個“零碳校園”“碳中和酒店”,完成造林碳匯CCER項目減排量預售,首筆有機農業GEP生態價值貸落地生根。空氣質量綜合指數2.86,同比改善9.8%;優良天數比例86.1%,連續9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黑河甘州段地表水水質達標率100%,黑河地表水環境質量名列全國前茅……張掖市生態環境局甘州分局用監測的詳實數據,數字化呈現了這幅日益美麗的生態畫卷。(記者吳玉麗朱思遠柴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