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市屬極乾旱荒漠化氣候,降雨稀少、蒸發強烈。全市37.72萬畝耕地中鹽鹼地達35.68萬畝,佔比94.6%。近年來,敦煌舉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走出了一條具有河西走廊綠洲區特色的鹽鹼耕地農業開發利用之路。2025年9月,全球鹽漬土科學利用與發展大會暨國際鹽漬土網絡(INSAS)第四次會議在敦煌召開,來自全球16個國家的200余名代表實地考察了敦煌市鹽鹼地治理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創新工作機制,五方發力協同推進。敦煌市委、市政府堅持把鹽鹼地綜合治理作為保護生態環境、保障糧食安全、推動産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工作,匯聚國際視野、科研力量、行政資源、市場力量和基層實踐,構建了“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科研院校+政府+企業+合作社”的協同推進模式。在行政組織上,建立市級主要領導牽頭抓總、農業部門統籌協調、相關部門聯動配合工作機制,協調解決水利、土地、技術、資金等重大問題。在技術支撐上,引進中國農業大學團隊,明確鹽鹼地綜合治理改良利用技術指導單位,培養專業技術人才21人,引進高學歷人才4人。建立國家級定位監測點2個,省級監測點2個,耕地質量評價樣點38個。在宣傳交流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搭建平台,全球相關領域專家交流探討鹽鹼地治理路徑,助力完善和推廣“敦煌模式”。
集成技術路徑,三項措施融合治理。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綜合治理,集成工程、農藝、生物“三大工藝”,推廣“重塑土壤結構+N”的“1+N”鹽鹼地治理系統工程技術,推動鹽鹼地治理從“單一改良”向“系統重構”轉變。工程措施“夯基礎”。投資5.28億元,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8.12萬畝,通過平整土地,修建渠道和蓄水池,建設水肥一體化系統等舉措,將耕作層鹽鹼土進行無鹽鹼客土改良,水肥精準輸送至作物根部,減少水肥浪費及土壤表面的水分蒸發,項目區農業灌溉用水量下降了20%,實現小地變大地和大水漫灌變精準灌溉,有效抑制鹽分上升,持續降低土壤耕作層鹽鹼含量。農藝措施“調結構”。篩選並引導農戶種植棉花、向日葵、玉米等耐鹽鹼作物15個,通過土壤深翻深松、秸稈還田、施用農家肥、膜下滴灌、壟膜溝灌、綠肥種植、輪作、測土配方施肥、種植耐鹽作物等技術措施的落實,有效改善20萬畝鹽鹼耕地土壤理化性狀,提升土壤抗旱、保墑、保肥能力,提高鹽鹼地的綜合利用效率。
生物措施“增地力”。通過調查取樣、檢測分析、試驗對比,採取“有機肥+生物基土壤改良劑+微生物菌劑+酸鹼調節劑”“秸稈還田+微生物菌劑混合農家肥+黃腐酸滴灌+土壤改良劑”等治理措施,利用有益微生物的活動,分解有機質,産生有機酸等物質,中和土壤鹼性,降低了土壤鹽鹼含量,促進作物對養分的吸收,實施面積達2.4萬畝。
強化項目帶動,多贏局面逐步形成。搶抓省級鹽鹼地綜合治理利用試點政策機遇,統籌整合涉農資金,創新投融資模式,先後組織實施千萬元以上綜合治理項目3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鹽鹼地治理與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基地,推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生態增值的多贏。通過項目實施、系統施治,全市耕地鹽鹼危害有效緩解,土壤耕作層有機質平均含量由12.23g/kg提升至13.5g/kg,土壤含鹽量平均值由1.47‰降低至1.2‰,pH平均值由8.44降至8.1,全市耕地質量等級由3.32等升至3.05等,提升0.27個等級。鹽鹼棉田改良後棉花出苗率、結鈴數、單鈴重均不同程度提升,棉花平均畝産量提高了20%。鹽鹼地葡萄改良後含糖量提高了4%,提前成熟7-10天,果實着色均勻,硬度提高。鹽鹼地葵花改良後平均畝産量提高22%。鹽鹼地玉米改良後平均畝産量提高10%。(任全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