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環州大地,千里平疇盡披“黃金甲”。環縣93萬餘畝玉米田褪去盛夏的翠綠,裹上沉甸甸的金黃。飽滿的玉米棒緊緊貼着秸稈,在秋風中微微搖曳,仿佛在傳遞豐收的喜訊。田間地頭,大型收割機轟鳴着穿梭壟間,農戶們緊隨其後搬運、碼放玉米棒,晾曬場上的玉米堆成了小山,處處是熱火朝天的勞作場景,一幅“糧滿囤、人歡笑”的豐收畫卷在廣袤大地徐徐展開。

走進樊家川鎮閆垣村,比人還高的玉米稈排列得整整齊齊,剝開層層泛黃的苞葉,金黃的玉米籽緊密相擁,顆粒飽滿得幾乎撐滿了苞殼,指尖觸碰能感受到緊實的質感,優良的品相肉眼可見。種植戶王得位一家正穿梭在玉米地裏,將飽滿的玉米棒一個個掰下,裝車拉運回家。“今年的玉米長勢喜人,你看這玉米棒又粗又長,每根都結滿了籽兒,還特別勻實,畝産較去年增加200斤不成問題!”他拿起一根玉米棒興奮地説,“往年每根玉米棒最多900顆左右玉米粒,今年平均顆粒在1100左右,這着實超乎我想象啊!”

作為種了十幾年玉米的老農戶,他看著眼前的豐收景象,眼裏滿是藏不住的喜悅。他介紹,由於前期受旱嚴重,鎮村兩級鼓勵群眾調整種植結構,種植成長周期短的玉米品種,並進行精細化管理,今年玉米品質顯著提高,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樊家川鎮能實現玉米的優質高産,離不開自然稟賦與科學管理的雙重助力。這裡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獨特的氣候條件讓玉米能充分積累糖分和澱粉;土壤疏鬆透氣,十分適配玉米生長需求。今年,鎮上針對雨水較少、持續高溫等天氣情況完善農田管護措施,鼓勵農戶通過滴灌、點灌、漫灌等措施搶種保苗,為玉米生長提供了穩定地環境。“鎮農業技術人員定期深入田間,指導農戶選用優質抗病品種,教授病蟲害綠色防控、合理密植等技術,從種到管全程把關,讓玉米田既‘面積廣’,更‘品質優’。”樊家川鎮副鎮長高武政説,“今年全鎮種植玉米5萬餘畝,近期全面進入收儲階段,玉米秸稈經過機械化處理後,可作為優質牛羊飼料,為牛羊過冬提供飼草保障。”

走進蘆家灣鄉大堡條村,田野裏處處是忙碌的身影,或兩人一組,默契配合;或三五成群,分工有序。隨着“咔嚓”聲清脆響起,玉米秸稈應聲倒地,動作流暢利落。緊接着,一個個玉米棒子被他們有條不紊地堆砌在田埂上,或是被精準地丟進背簍裏、麻袋中。豐收的喜悅如同溫暖的陽光,驅散了往日勞作的疲憊,村民們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收穫的喜悅與幸福。

正在田間勞作的村民張維海停下手中的活計,熱情地和記者聊了起來:“種了40畝玉米,前半年天氣乾旱,玉米出苗情況很不好,好在政府和村上大力支持,及時組織澆水。玉米苗才漸漸有了精神。現在到了成熟期,産量可比我想象中好多了。”
目之所及皆金黃,秋收糧豐堆滿倉。在蘆家灣盤龍村村民吳維剛的家,金燦燦的玉米鋪滿了整個院子。“看這玉米穗個頭大,顆粒飽滿,畝産得有1300多斤”。與我們交談過程中,吳維剛嫻熟的撕開幹皮的玉米,色澤金黃、顆粒飽滿,散發着玉米成熟的清香。
盤龍村黨支部書記劉克騫感慨地説道:“今年面對前期乾旱,村兩委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種植結構,引導群眾種植比較抗旱的地膜玉米4200畝,秋季迎來了比較好的收成,村民們的收入也有了保障!”
據蘆家灣鄉黨委副書記張睿介紹説,今年,該鄉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共種植糧食作物11.5萬畝,其中玉米5萬畝,圍繞“穩面積、增産量、提質量”,推廣規模化、機械化種植,並通過整修生産路、落實補貼、提供農技服務,精準送達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確保穩産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為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環縣緊緊圍繞“穩面積、增單産、提效益”目標,多措並舉,在推廣保護性耕作模式的同時,配套引進了高産、抗逆性強的優良玉米品種,並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為農戶提供全流程技術指導服務。今年全縣種植玉米93萬畝。如今,田間地頭金燦燦的玉米穗,不僅承載着農民豐收的喜悅,更展現了環縣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望著這片豐收的景象,環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常生鋒&&:“我們將加快推進玉米生産全程機械化、智能化升級,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新活力,讓‘金色産業’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記者:喬 潔 馬蓉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