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11-05 18:11:35 來源: 張掖日報

臨澤葡萄“延時” “甜”在最後

2025-11-05 18:11:35     來源: 張掖日報
字體:
分享到:

  記者 張 淵 攝

  秋末冬初,當大多數葡萄園進入休養生息的“冬管”時節,張掖誠坤戈壁農業有限公司的溫室大棚內卻是一派反季節的豐收圖景,一串串飽滿的“克瑞森”葡萄如紅寶石般挂滿枝頭,工人們穿梭其間,熟練地採摘、分揀、裝箱。

  “我們打的就是這個‘時間差’!眼下正是鮮食葡萄的市場空白期,我們的晚熟品種正好‘補缺’,行情好、價格高,線上線下賣得都很火。”公司總經理李勇抹了把額上的汗珠,臉上難掩笑意。

  這片初冬時節依舊生機勃勃的葡萄園背後,是品種特性與現代農業設施完美結合的生動體現。該公司將“克瑞森”葡萄“極晚熟”的品種特性與延後栽培技術相結合,讓葡萄的生長期完美延後,避開夏、秋兩季葡萄集中上市的高峰。“我們正是利用了這一特性,再通過設施溫室進行種植,從而天然地錯開了傳統葡萄的上市高峰期。”李勇説,“傳統葡萄一般在八、九月份大量上市,市場競爭激烈,價格也相對平緩。而‘克瑞森’葡萄成熟期在10月上旬,此時市場供應量大幅減少,但消費者的需求依然存在,價格要比旺季還高。”品種與模式的“組合拳”加上精準的“錯峰”策略,成功將葡萄的采收期自然延後到秋末冬初,甚至更長。

  據悉,公司在扎爾墩灘種植葡萄240畝左右,産量500噸以上,10月1日起陸續進入成熟期後開始採摘,發往寧夏、河南等地。“‘克瑞森’葡萄不僅‘顏值’出眾,更以甘甜細脆的果肉和出色的耐儲運性,贏得各地消費者喜愛。”李勇説。

  誠坤戈壁農業的具體實踐,是臨澤縣葡萄産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自上世紀90年代後期,該縣葡萄産業從最初的試驗種植,到如今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産;從單一的鮮食葡萄,到形成鮮食、釀酒、設施栽培協同發展的産業格局;從分散經營,到建立起完整的“公司+基地+農戶”産業化體系……20餘年的風雨歷程,臨澤縣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特色發展之路。

  近年來,該縣因地制宜,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戈壁農業發展戰略,瞄準錯季鮮食葡萄這一高端市場,大力推廣設施葡萄延後栽培等關鍵技術。通過“園區帶大戶,大戶帶農戶”的模式,不僅培育出紅橋酒莊、銀先綠色農業示範園等一批示範樣板,更形成了以10多家專業合作社為龍頭、多個葡萄專業村為骨幹的“公司+基地+農戶”産業化體系。至目前,全縣葡萄栽培總面積達1.6萬畝,葡萄年産量9930噸,年産值5013.83萬元。

  堅實的産業鏈,成為驅動臨澤葡萄産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全縣12座氣調庫提供的2萬噸貯藏能力,是“錯峰銷售”的戰略基石;“遇仙橋”“紅橋莊園”等8大商標與4個有機基地,共同擦亮了“臨澤葡萄”的金色名片。這條惠及廣大群眾的“紫色産業鏈”,無疑是臨澤農業現代化征程中最亮眼的成就之一。(康 寧 張 淵 岳永舜 張朝軍)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