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11-05 09:29:59 來源: 甘肅日報

工業蝶變 “銅城”騰飛——“十四五”時期白銀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綜述

2025-11-05 09:29:59     來源: 甘肅日報
字體:
分享到:

  原標題:工業蝶變 “銅城”騰飛——“十四五”時期白銀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綜述

  白銀有色長通公司超微細電磁線生産現場。

  隴電入魯風電項目。

  白銀進入“高鐵時代”。

  紅軍會寧會師舊址。

  蔬菜産業托起致富夢。

  五載砥礪,老礦區華麗變身科創新高地;實幹篤行,黃河畔高質量發展浪潮澎湃。

  作為“因礦設企、因企設市”的典型代表,白銀市是全國唯一以貴金屬命名的城市。它不僅是我省的工業重鎮,更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絲綢之路黃金段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十四五”以來,白銀市錨定“工業強市、創新發展,在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中實現新突破”發展思路,全力打造“全省現代工業産業集聚地、沿黃現代農業發展高地、黃河生態保護治理示範地和蘭白經濟圈協同發展重要增長極”三地一極發展格局,在産業轉型中破局突圍,在改革開放中勇立潮頭,在生態建設中繪就新篇,在民生改善中傾注心力。

  奮楫前行,碩果盈枝——五年來,全市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6.8%。2024年人均生産總值首次突破5萬元;2024年全市工業産值突破千億元大關,較“十三五”末翻一番。

  工業老城白銀,成功煥發新活力,在高質量發展的壯闊征程上,奏響了氣勢恢宏的時代新篇。

  工業轉型:創新驅動 傳統煥新

  素有“銅城”美譽的白銀市,如何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突圍?

  “統籌推進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産業培育壯大”,是白銀市給出的答案。

  “十四五”期間,白銀市傳統産業與新興産業協同發力,創新動能持續噴涌。2024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6.8%,增速居全省第二位。今年1月至9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2%,排名全省第三位,連續22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工業穩增長連續4年被省裏通報表揚,工業經濟實現“四個新突破”,取得“六個新成效”。

  白銀市深入實施強工業行動,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打造12條重點産業鏈和42條子産業鏈,形成了更具競爭力的産業格局。

  全省首條50噸精碲産品生産線、中天新材料9000噸電子級氟化鋰生産基地和東方鈦業10萬噸磷酸鐵、15萬噸鈦白粉成品生産線等一批重點産業項目建成投産。金白蘭武有色金屬集群入圍國家級産業集群,白銀集團“紅鷺”牌鋅錠、“康視達”軟性親水接觸隱形眼鏡、甘肅稀土“熊貓”牌鐠釹氧化物、中天新材料“核星”牌高純工業品氟化鋰4個産品榮獲全省首批“隴字號”品牌認證。

  科技創新是推動工業轉型的關鍵驅動力之一。白銀市依託蘭白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蘭白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建成白銀科技創新資源共享服務平台、白銀科技大市場等創新平台,組建甘肅省銅鉛鋅資源高值高效利用創新聯合體,有效聚合科技創新資源,以企業科技創新需求為導向推動各類平台開放共享,構建覆蓋重點産業技術領域的創新體系。

  有效發明專利排名全省前列、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翻番……白銀用數據證明:科創能力正在轉化為工業“硬實力”。

  “白銀爐”技術成為我國唯一原創的銅冶煉技術、聚氨酯材料技術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動力型鋰電池正極材料填補了國內高端應用市場空白、郝氏炭纖維和大象能源2家企業獲得中國專利獎,白銀科技企業孵化器先後7次獲得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考核優秀(A類)評價,全市有效發明專利達742件,居全省第三,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38家,較“十三五”末翻了近一番,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提升10.3個百分點,白銀市入選國家知識産權強市建設試點城市。

  五年間,白銀市工業經濟實現量質齊升:工業産值從516.21億元增加至1119.4億元,累計增長116.85%,2025年預計增長12%;工業增加值從134億元增至263億元,累計增長48.1%;規上企業數量從165戶增至300戶,累計新增135戶;工業固定資産投資從32.58億元躍升至162.65億元,累計增長399%,逐步形成以有色、化工、能源為主導,覆蓋34個工業大類的完備工業體系。

  創新驅動成效突出。建成3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培育認定5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産業轉移成果豐碩。瞄準“三個500強”及行業領軍企業、上市公司,強化地企聯合招商,承辦綠色化工及新材料産業轉移專題對接活動,累計簽約産業轉移項目25項,簽約金額332.5億元。

  改革賦能:破局松綁 能級躍升

  改革“一子落”,發展“滿盤活”。

  白銀市以改革破題、向開放借力,破解發展障礙、拓展發展空間、優化發展環境,“十四五”期間累計實施重點改革事項651項,國資國企、投融資、營商環境等領域改革取得良好成效。

  營商環境優化力度空前。全面貫徹省委“優化營商環境攻堅突破年、提質增效年、全面提升年”行動,創新設立“白銀企業家日”,組建白銀市特色産業投資基金,全生命周期服務企業發展,“高效辦成一件事”累計辦結事項1.2萬餘件,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全程網辦率均達到100%,“遠程異地開評標”、“AI+政務服務”等經驗做法在全國推廣,城市綜合信用指數排名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搶抓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最大機遇,積極發展跨境電商、海外倉等新業態,海鐵聯運“一站式”國際班列實現常態化運營,進境銅精礦目的地檢驗試點順利運行,與6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往來關係。“十四五”以來,進出口額累計達到513.42億元,已成為近悅遠來的投資創業洼地和開放開發熱土。

  項目建設成果豐碩。深入實施“引大引強引頭部”行動,創新開展地企聯合招商,中科雲圖低空經濟、中車錦源智慧能源裝備製造等一批延鏈補鏈強鏈項目落戶白銀。“十四五”以來,累計簽約項目461個、簽約資金1450.53億元,增長121.06%;完成到位資金1210.01億元,增長56.89%。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48個、簽約資金606.04億元,增長220.41%。

  搶抓“兩重”“兩新”政策機遇,持續開展“項目建設攻堅年”行動,S35景禮高速納入全省“三大高速公路新通道”開工建設,中蘭客專引領白銀進入“高鐵時代”,通用機場實現了白銀人的“通航夢”。“十四五”以來,累計實施省市列重點項目1055個,完成投資1964.8億元,固定資産投資連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今年前三季度,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2.5%、增速位居全省第二,工業固定資産投資增長42.2%、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打造區域開放合作“新高地”。積極融入全省“一核三帶”區域發展格局,與蘭州市建立“1+1+N”合作機制。構建“1+3+2+N”創新驅動體系,白銀自創區實現項目直批、資金直達。與東南沿海地區深入對接,共建零碳園區,開展産業轉移協作。中歐班列高效運營,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貿易額累計達90億元,外貿進出口總值居全省第二。

  生態提質:綠色築基 美麗永續

  ‌秋日的黃河如金色緞帶,蜿蜒穿過白銀大地。258公里的河岸線,從昔日風沙肆虐的荒原,蛻變為今日生機盎然的生態長廊,瓜果飄香的幸福岸線。

  “十四五”以來,白銀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黃河上游築起生態安全屏障,繪就“天藍、水清、地綠”的生態畫卷,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市區優良天數穩定在310天以上,“白銀藍”成為常態;

  水環境質量顯著提升:全市入河排污口整治率達到10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4%,黃河白銀段水質連續9年穩定達到Ⅱ類標準;

  土壤安全有效保障: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3.27%,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100%,連續4年排查未發現農村黑臭水體。

  生態治理之路漫漫,唯有久久為功,才能為子孫後代留下綠水青山。

  五年來,白銀市累計爭取到國家和省級環保專項資金6.98億元,實施了一批強基礎、增功能、美環境、利長遠的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其中,以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為統攬,加力推進隴中地區生態修復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祖厲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國家試點等項目,探索形成“祖厲河聚水+淤地壩集水+坡改梯攔水+水保林蓄水+小流域治水”1+N綜合治理模式。

  生態治理示範效應持續凸顯。黃河重點生態區(甘肅白銀段)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範工程成功入圍中央財政支持示範工程項目,祖厲河城區段入選省級美麗幸福河湖,白墩子鹽沼國家濕地公園創建工作通過國家驗收,白銀市成功入選全國首批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城市、首批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城市、國家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

  綠色發展取得新成效。堅持走生態循環農業路子,大力推進種養結合、農牧循環、資源集約節約。2024年,全市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11、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9.37%、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7.01%。創建國家級綠色園區2個,綠色工廠9個。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21.82%、水耗下降13.88%,均超額完成“十四五”目標任務。

  民生答卷:收入提升 城鄉共融

  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

  白銀市始終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以80%以上財政資金傾注民生領域,着力推動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底線任務,嚴格落實“四個不摘”,創新建立“五覆蓋一督查”長效機制,累計消除風險人口4910戶21415人。強化産業幫扶、激發內生動力,戶均落實幫扶措施4.6項,使每個脫貧戶都有了穩定收入來源。

  以民生需求為導向,構建起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服務體系。持續推動就業、教育、醫療、養老托育等優質資源不斷下沉基層,城鎮年均新增就業超2.6萬人,新增學位2.54萬個,中央財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務發展示範項目全面實施,全省首家市級綜合托育服務中心成立運行,入選全國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建設試點城市,群眾在家門口即可享受到優質公共服務。

  在兜牢民生底線、增進民生福祉的同時,白銀市創新社會治理模式,織密安全保障網絡。推進主動創安主動創穩,創新推出的“碼上反映·馬上辦理”民情直通平台,實現群眾訴求一鍵直達、馬上辦理。建成白銀市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在全省率先開展氣象災害防禦安全風險評估,社會安全網絡越織越密。“十四五”以來,全市生産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四項指數持續下降。

  既要建設繁華的城市,也要建設繁榮的農村。白銀市紮實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連年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和經濟增速。分層次、全域化推進和美鄉村建設,300多個美麗鄉村散落在綠水青山間,勾勒出一幅天藍、地綠、水清、村美的秀美畫卷。

  路網縱橫處,百業興旺時。白銀市加快構建綜合立體的交通路網體系,建成G341線白銀至中川段、S217景白一級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項目;擴大農村道路覆蓋範圍、延伸通達深度,累計新建農村公路4384公里,縮短了城鄉距離,鋪就了民生福祉的坦途。

  清流潤沃野,活水惠萬家。白銀市着力提升灌溉飲水條件,建成投運靖會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引大入秦延伸增效、引洮供水二期農業灌溉配套等重點引調水工程11處和調蓄設施92處,甘肅中部生態移民扶貧開發供水工程新增灌溉面積30萬畝,有效優化水資源配置,受益14.5萬人。

  藍圖繪就千帆競,再啟新程萬象新。站在新起點,白銀市將積極融入全省“七地一屏一通道”建設,全力打造“三地一極”發展格局,高質量完成“十四五”收官,高標準謀劃“十五五”發展,一以貫之、接續奮鬥,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白銀篇章。(夏丹丹 宋秉棣)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