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培黎職業學院持續開展“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依託“理論講解+案例分析+實操演練”三位一體的系統化教學模式,將課堂搬進田間地頭、生産一線,幫助學生掌握紮實的專業技能,拓寬就業渠道,走出了一條産教深度融合的特色育人之路。

本次技能培訓緊盯現代農業發展趨勢與學生技能提升需求,聚焦農業技術員、農藝工、農業植保無人機三個市場需求旺盛的職業方向,吸引了現代農業學院2023級175名學生踴躍報名,學院同步開設4個培訓班次。通過“小班化、模塊化、項目化”的教學組織,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真實場景中動手實踐,真正落實“學中做、做中學”。
走進山丹四壩農場馬鈴薯組培中心的大棚裏,這裡正值馬鈴薯原原種收穫的關鍵時期。培黎職業學院外聘教師楊秋香手持剛採挖出的馬鈴薯原原種,邊示範邊講解種薯特性、分級標準和儲存要領。學生們分組協作,熟練地進行挖取、篩選、整理,每個環節都嚴格遵循生産規範,現場儼然一個標準有序的一線工作場景。

“這次組織學生來到生産基地,是我們“課堂移田間”教學理念的一次具體實踐,目標是讓學生們零距離接觸現代農業的前沿,將理論知識與産業一線無縫對接。”培黎職業學院外聘教師楊秋香説,看到同學們能熟練地進行原種收取,並對組培快繁、脫毒技術等環節産生濃厚興趣,這證明,培養懂技術、會管理、能創新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必須扎根於真實的産業土壤。
同學們對這種走進田間地頭的學習模式很有感觸。他們覺得,平時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在這次的實踐中真正派上了用場,理解也更深刻了。

“實習回來,學校就組織我們進行農業技術員培訓,剛好可以讓我們收心認真學習,在以後的工作簡歷中又多了一份技能,還能增強同學們的團體合作意識和團體交流能力”培黎職業學院學生吳壘説。
産教融合的深入推進,離不開校企雙方的協同助力與雙向賦能。近日,甘肅亞盛薯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選派62名技術骨幹,走進培黎職業學院,參加針對馬鈴薯全産業鏈關鍵技術的項目化團隊培訓。學院精心設計了“理論授課+實踐操作+案例研討”三位一體的系統課程,聚焦高效栽培、脫毒種薯培育等核心環節,切實為企業骨幹“充電賦能”。這一舉措不僅實現了學校資源對企業發展的反向輸出,也生動詮釋了校企在深度融合中共謀發展、共建生態的合作新模式。

在培黎職業學院的操場上,一場圍繞農業植保無人機的實操培訓正有序展開。數架無人機整齊排列,培訓教師楊豐偉手持遙控設備,為同學們逐一講解機型特點與操作要領。學生們認真聆聽,在老師指導下輪流上手操作,練習起飛、懸停、航線規劃等基礎飛行技巧,現場互動積極,學習氛圍熱烈。
培訓教師楊豐偉説:“這次培訓主要是讓學生先通過理論,了解無人機的一個基本操作、法律法規以及以後的就業趨勢,然後和實操相結合,從小型航拍開始,再通過教練機、植保機讓他們對各種機型有認識,並能夠熟練操作。”

“現在很多領域都需要無人機技術,比如農業植保、應急救援。參加這個培訓班,不僅掌握了一項實用技能,更讓我看到了科技應用的更多可能,對未來的職業規劃也更加清晰了。”培黎職業學院學生於琳説。
今年以來,培黎職業學院已累計開展各類技能培訓36個班次,覆蓋學員2000餘人。學院緊密對接行業需求,構建起“崗位需求、技能培訓、技能評價、就業服務”四位一體的培養模式,高質量完成多批次技能教學與等級認定工作。從田間地頭的農技實訓到科技賦能的無人機操作,培黎職業學院通過紮實的産教融合與精準的技能培訓,為學生鋪就了一條堅實的技能成才之路,更為區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技能人才支撐。(楊海翔 拜佔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