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會寧縣遭遇連續陰雨天氣,給秋糧收穫與存儲帶來嚴峻挑戰。面對災情,當地政府、合作社及農戶凝心聚力,以“測天、管田、搶收、烘乾”的全鏈條保障體系,打響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秋糧保衛戰,全力守護糧食安全。
測天調機搶農時
為助力農戶搶抓農時,會寧縣氣象局啟動專項服務,通過微信群實時推送天氣實況與晴好窗口期預判,為搶收提供科學依據。“建議抓住有利窗口期,及時搶收成熟秋糧。”縣氣象局工程師魏娟娟介紹。
10月中旬,隨着天氣短暫放晴,縣農業農村局緊急動員各鄉鎮調集履帶式收割機,並協調烘乾設備投入使用。
“最近降雨較多導致秋收滯後,這兩天天氣放晴,我們積極動員各鄉鎮,調集履帶式收割機,同時充分利用好烘乾設備,搶收搶烘。”會寧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景衛國&&。
機收烘乾解難題
會寧縣文兵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文軍帶領社員晝夜奮戰,投入12&收割機,採取人歇機不歇模式,日均搶收1200畝蕎麥。
在楊崖集鎮,機械化作業將馬鈴薯搶收效率提升數十倍,種植戶南鵬偉説:“機械半天就能完成人工幾天的工作量,霜凍前肯定能收完!”
搶收後的糧食在陰雨天極易霉變發芽,及時烘乾成為關鍵環節。在會寧縣金芋馬鈴薯專業合作社,一座100噸級的烘乾塔正全力運轉,實現“隨收隨烘”。
“白天收糧晚上烘,天亮卸糧再續烘,日處理能力達100噸。”李德明&&,烘乾塔實現了從田間到倉儲的無縫對接,讓合作社告別了“看天曬糧”的歷史。
産業協同穩增收
會寧縣依託特色産業優勢,推動小雜糧、馬鈴薯等作物規模化發展。會寧縣祥澤小雜糧合作社今年種植3000畝蕎麥、穀子。負責人王華説:“儘管雨水偏多,但科學管理讓産量穩定,目前已完成穀子搶收,正加緊入庫。”
在漢家岔鎮趙岔村,會寧縣旱垣秀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試種的100多畝紅薯喜獲豐收。“引進紫薯、西瓜紅等四個品種,畝産最少四五千斤以上。”合作社負責人柴勝堂信心滿滿。
頭寨子鎮三百戶村則通過“麥收後復種蔬菜”模式,實現一年兩熟。“前半年種小麥,收完後種蓮花白,水地收益挺好。”村民楊世梅笑着説。該村黨支部書記金巧玲&&,“下一步將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發展蔬菜深加工,把蔬菜産業打造成農民增收的‘綠色銀行’。”
截至10月底,會寧縣累計投入農機具2000余&次,搶收秋糧超12萬畝,其中蕎麥、馬鈴薯等主糧作物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楊崖集鎮1.9萬畝馬鈴薯、漢家岔鎮2萬畝雜糧均實現應收盡收,農戶“糧袋子”與“錢袋子”雙豐收。
如今,會寧縣的田野上,農機轟鳴聲漸歇,但鄉村振興的腳步從未停歇。從搶收到謀篇布局,這片紅色熱土正以實幹姿態,繪就更加壯麗的豐收畫卷。(竇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