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景泰:守一方濕地 護一片生機-新華網
首頁> 正文

白銀景泰:守一方濕地 護一片生機

2025-11-04 09:11:26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守一方濕地 護一片生機

  深秋時節,景泰縣白墩子濕地,靜謐而絢爛。從空中俯瞰,或綠,或黃,或紅,或黑的鹽沼池,如同彩色顏料潑灑在白茫茫的戈壁灘上。漫步其中,大片大片的鹼蓬草化身為一簇簇浪漫奇幻的“彩色地毯”,淺綠、深綠、橘黃、暗紅相互交錯……不時,還會傳來幾聲鳥鳴,令人心曠神怡。

  白墩子濕地地處黃土高原與騰格裏沙漠過渡地帶,不僅具有獨特的內陸鹽沼濕地生態系統,也是鳥類遷徙廊道上的重要驛站。

  近年來,為守護這片生態凈土,景泰縣持續推進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制定一系列規章制度,建立完善的科研監測機制,定期開展濕地巡護,通過疏浚與修復河道、補種濕地植物、建設生態駁岸等措施,加強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

  通過多年持續治理,白墩子濕地生態系統愈發穩定。每到候鳥遷徙時,大量過冬候鳥在這裡停歇休憩。

  “鳥類數量較以前明顯增加,目前能達到萬隻左右。”景泰縣野生動物保護負責人王慧敏説,生態的持續改善,也使得動植物種類不斷增多。

  監測數據顯示,白墩子濕地現有脊椎動物58種;植物23科52屬64種,以鹽沼植被為主。前不久,白墩子濕地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

  白墩子濕地還保留了鹽生産工藝,蓄鹵、曬鹽、撈硝等制鹽遺跡。濃厚的鹽文化遺産,也為以“自然為美”的濕地增添了文化底蘊,吸引不少游客前來觀鳥、賞景、品文化。

  昔日鹽田,不僅織就了一幅生機盎然的生態畫卷,更走出一條“生態為筆、文化為墨”的文旅融合之路,成為景泰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生動注腳。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夏丹丹 通訊員 王鈺琴

【糾錯】 責任編輯:鄭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