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11-04 17:37:27 來源: 白銀日報

“黨支部+”激活産業繪新圖——會寧縣黨建引領産業發展工作小記

2025-11-04 17:37:27     來源: 白銀日報
字體:
分享到:

  沃野鋪金、村落煥新,平整的通村路串聯起産業基地,文明新風浸潤着農家院落,一幅産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鄉村畫卷在會寧大地上徐徐展開。

  鄉村振興,産業是關鍵。近年來,會寧縣緊扣“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積極探索黨建引領産業發展路徑,創新“黨建+”模式。今年以來,在草灘鎮、新莊鎮等鄉鎮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農戶”及衍生模式,將黨組織優勢、合作社經濟優勢與農戶能動性結合,破解土地撂荒、産業分散、集體薄弱等難題,激活了産業振興一池春水。

  在草灘鎮斷峴村,村黨支部通過流轉村民閒散土地並結合撂荒地整治,規模化發展丹參、馬鈴薯、蕎麥等多元化特色種植産業。據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何楨介紹,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今年集中種植了丹參100多畝、洋芋200畝、蕎麥100畝,長勢喜人,形成了多元發展的産業格局。

  在新莊鎮泉坪村,黨支部探索領辦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引導農戶以土地入股,確保群眾“離鄉不丟地、不種有收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武志學&&,該模式已流轉撂荒地1800畝,種植中藥材400畝、小雜糧400余畝、蕎麥1000畝,農戶除了保底收入,年底還能參與分紅。

  “黨支部+”模式不僅改變了土地經營方式,更重構了利益聯結機制,有效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在草灘鎮斷峴村,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為産業起步增添了底氣。何楨算了一筆賬:“我們前期種植採用了水肥一體化技術,壓了滴灌帶,地膜和籽種都是政府免費提供的,有效降低了生産成本。”新模式讓村民實現了“租金+薪金”的雙重收益。

  新莊鎮泉坪村面對同樣的難題,村“兩委”班子積極探索黨支部領辦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武志學興致勃勃地説:“我們引導農戶以土地入股,由合作社統一託管經營,確保了群眾‘離鄉不丟地、不種有收益’。”集體壯大與群眾受益的雙贏及“保底收益+分紅+務工收入”的模式讓村民嘗到了甜頭。村民趙玉玲樂呵呵説:“在合作社幹活既輕鬆又能照顧家庭,一個月最少能掙兩千元錢。”

  會寧縣的實踐並未止步於單一模式。各地在“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基礎上,正不斷豐富和拓展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徑,嘗試“村集體經濟+企業”“村集體經濟+龍頭項目”等合作形式,旨在形成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

  新莊鎮泉坪村則計劃繼續擴大中藥材種植規模,深化小雜糧産業鏈,同時發揮農機合作社作用,提升機械化水平,讓“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惠及更多群眾。

  從草灘鎮到新莊鎮,從斷峴村到泉坪村,從“單打獨鬥”到“聯合作戰”,這片曾經貧瘠的土地,正因為強有力的黨組織和不斷創新的産業發展模式,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成為名副其實的“流金田地”。(記者 展嘉楠 通訊員 牛麗娜)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