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送爽,驅車駛入甘肅省莊浪縣大莊鎮上李村,道路兩旁的果園裏碩果滿枝,熟透的蘋果像孩子紅彤彤的臉蛋,正笑盈盈地迎接着每一位來客。果園包裹着村莊,村莊掩映在果園中,屋舍整潔、道路暢通,家家有果園,戶戶靠蘋果增收。這個曾經靠種糧解決溫飽的黃土高原山區村,如今已成為全鎮首個果園全覆蓋的示範村和全縣脫貧攻堅先進集體,這裡的老百姓,用小蘋果叩開了鄉村振興的致富門。

上李村地處黃土高原丘壑區,乾旱少雨但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是蘋果種植的理想之地。“我們村原來一直種小麥、玉米、洋芋等農作物,但是種莊稼只能解決溫飽,並不能致富。2013年鄉上扶持種果園,免費發樹苗、送農資,多數村民就是不認可。”村支書張國勤回憶,村兩委班子好不容易動員村民在縣果業局技術員的指導下栽好樹苗,第二天就發現不少樹苗被拔掉種了莊稼,有的在果園裏套種高稈作物。面對村民的抵觸,張國勤和村幹部們一邊一次次上門做思想工作,耐心講解蘋果種植的收益和前景;一邊輪流“盯梢”守新舊果園,防止樹苗再被破壞。心誠所致,金石為開,歷經四年不懈努力,上李村終於實現果園全覆蓋,為增收致富打下了堅實基礎。

67歲的村民張伍珠望著連片果園笑着説:“以前不懂也不樂意種,多虧了國勤支書他們的堅持,讓大夥在自家地裏種出了‘金果’。”
為提升村民的果園管理水平,上李村兩委班子主動對接縣果業局,邀請技術員蹲點全程指導鄉親們學習技術。在自家果園手把手教拉枝修剪、施肥澆灌;組織村民赴兄弟果園種植大鎮考察取經;在村文化活動室開展嫁接育苗、病蟲害防治等理論培訓;利用微信群,在茶余飯後為村民實時解答管理難題,大傢伙兒在村兩委班子的組織下,跟着技術員如饑似渴地汲取着每一項果園管理知識。
“上李村在當時是學習最認真、最紮實的村,果園管理期我基本都在他們村蹲點。”莊浪縣果業站副站長王選強説。正是靠着這份認真和堅持,上李村的蘋果品質得到不斷提升,為後續打開銷路築牢了根基。
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在果園剛開始挂果時,上李村村兩委就着手謀劃銷路。除了線下主動&&客商,他們還緊跟潮流,嘗試通過網絡直播賣蘋果。“我們村的蘋果個大、皮薄、肉脆、汁多,甜度高!”每晚七點,張國勤都會準時出現在直播間,拿着自家種的蘋果向全國觀眾推介。功夫不負有心人,2020年9月,重慶客商余澤龍通過直播間&&上張國勤,經過多輪協商,上李村成功簽下第一筆100多噸的蘋果銷售大單。

“當時大卡車拉了整整一個禮拜!”村民郭紅梅回憶,不少村民去幫忙分揀、裝箱,一天能掙150元,既賣了蘋果又多了份收入。
張國勤還笑着透露,起初擔心受騙,偷偷拍了余澤龍的身份證留底,“沒想到余總特別守信,回去就打了款,後來成了我們村的老主顧。”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如今,上李村的蘋果早已打響名氣,每到採摘季,外地客商都會慕名而來,在田間地頭直接裝車收購。截至目前,該村果園面積達1300多畝,其中盛産期果園750畝,年産量突破1850噸,銷售收入達580多萬元。
“上李村是鎮上第一個實現果園全覆蓋的村子,也是全鎮的果園示範村。果園全覆蓋在全縣也是少有。”大莊鎮黨委書記劉振興&&。
上李村的蘋果産業不僅讓村民腰包鼓了起來,還吸引了不少在外務工的青年返鄉創業。90後小夥李江寧就是其中之一,“以前在外地打工朝不保夕,看到村裏果園成了規模,就回來承包了20多畝,去年收入20多萬,比打工強多了!”和李江寧一樣,返鄉青年張喜軍承包了70多畝果園,不僅自己實現了致富夢,還雇傭鄰村村民務工,帶動周邊鄉親一起增收。

如今,行走在上李村,碩果滿枝的果園與整潔有序的村莊相映成趣,村民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這個靠蘋果“出圈”的小山村,正以昂揚的姿態,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穩步前行。(梁曉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