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10-31 19:34:31 來源: 中國甘肅網

靈&:“地企共建”解鎖養牛業新活力

2025-10-31 19:34:31     來源: 中國甘肅網
字體:
分享到:

  曾經,傳統養殖方式散亂、人畜不分、投入高效益低,如同幾座大山,嚴重制約着靈&縣上良鎮牛産業的發展。面對困局,上良鎮積極探索,以“地企共建”為金鑰匙,成功開啟了一扇産業互聯、協作共贏的嶄新大門,讓傳統養牛業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牛”氣。

  夯實根基:標準化牛棚築起“致富巢”

  破局的第一步在於夯實産業基礎。上良鎮積極爭取資金355萬元,以只爭朝夕的幹勁,在蔣家溝、右集、楊家莊三個村,僅用三個月便建成了3處分戶式養殖小區。16座嶄新寬敞的單、雙列式牛棚拔地而起,配套設施一應俱全。這不僅是為肉牛打造的舒適“新家”,更是為農戶鋪就的一條紮實的“致富路”。

  如今,這三處標準化牛場內,350多頭肉牛膘肥體壯。它們的成功入駐,像一塊強大的磁石,有效吸引了周邊農戶加入科學養牛的行列。“看到村裏建起了這麼標準的牛棚,政策又好,我心裏的石頭落了地,一口氣新進了80頭牛犢!”養牛大戶曹亞玲的感慨道出了許多農戶的心聲。目前,全鎮已成功新增肉牛養殖160多頭,一個“集中養殖與分散增收相結合、規模擴張與效益提升相促進”的生動局面已初步形成。

  科技賦能:“技術導師”送來科學養殖“真經”

  有了過硬的硬體設施,更需科學的“軟體”支撐。在此過程中,龍頭企業昊康農牧業公司扮演了至關重要的“技術導師”角色,將科學養殖的“真經”送到了千家萬戶。

  從源頭上,企業統一指導農戶選擇西門塔爾、平涼紅牛等優質牛犢,解決了“不會選、不敢買”的焦慮。在換欄隔離期,企業指導完成驅蟲、健胃、免疫接種和飼料過渡,像一位細心的“健康管家”,科學切斷了疫病傳播鏈。進入育肥階段,喂養不再是粗放式的“一把草”,而是升級為貫穿全生長周期的“精準營養餐”,這套科學配餐成功將出欄周期從11個月縮短至9個月,實現了“提速增效”。

  訂單護航:“保護價”回收解除後顧之憂

  最讓農戶們吃下“定心丸”的,莫過於“訂單養殖+保護價回收”機制。養牛大戶景守科臉上洋溢着踏實的喜悅:“以前最怕牛出欄時行情下跌,辛辛苦苦白忙活。現在好了,企業按‘保護價’回收,心裏特別踏實!光是這一項,我家每頭牛就能多賺一千多塊,這養的不僅是牛,更是‘奔頭’!”這番樸實的話語,生動印證了從良種到銷售的全鏈條服務,如何徹底解決了養殖戶的後顧之憂,實現了企業成長與農戶增收的深度融合。

  循環利用:“廢棄物”變身“香餑餑”

  産業的活力,還在於循環暢通。上良鎮巧妙地將曾經的“廢棄物”變成了“香餑餑”,構建起綠色生態循環鏈。

  通過積極牽線搭橋,推動養殖大戶與昊康牧業建立了資源循環利用機制。昔日令人頭疼的玉米秸稈和牛糞,如今明碼標價地被企業回收,並“變身”為價值720元/噸的成品有機肥,再返還給養殖戶作為飼料或用於種植。“牛糞和秸稈都能換有機肥,這賬怎麼算都划算!”曹亞玲興奮地算着這筆“循環賬”。村集體也積極融入,為企業代種飼草玉米2000畝,此項即為村集體經濟增收20多萬元。一條“企業回收—資源轉化—集體參與—多方共贏”的綠色發展鏈條清晰運轉,實現了生態與經濟效益的比翼齊飛。

  一座堅實的“地企共建”之橋,一頭連着龍頭企業的技術與市場,一頭牽着農戶的信心與幹勁,已成為上良鎮破解産業難題、激活內生動力的一把“金鑰匙”。如今,科學的“養牛經”念出了實效,循環的“生態鏈”盤活了資源,農民的“錢袋子”裝滿了希望。這股産業發展的“活水”,正讓上良鎮的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一幅“牛”勁十足、村強民富的畫卷正在沃野鄉間蓬勃展開。

  通訊員 熊瑛 柳超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