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靜寧縣博物館將流動展牌搬進北環路社區,以“文博潤社區 情暖重陽”為主題開展文化活動。這場依託“四進”工作的便民服務,讓文物走出展廳、走進煙火氣,既為社區老人送上節日關懷,也搭建起本土歷史與居民的對話橋梁。
“您看這彩陶上的紋路,是新石器時代先民的農耕符號,咱靜寧成紀文化的根就在這兒!”在北環路社區活動廣場上,博物館講解員指着展牌,向圍攏的居民細細講解。展牌上,伏羲文化相關文物圖片與重陽敬老傳統介紹相互呼應,原本陳列在博物館的文明印記,成了居民家門口的“歷史課本”。
72歲的王建國老人俯身駐足,指尖輕輕劃過展牌上的彩陶紋樣:“活了大半輩子,第一次知道咱腳下的土地藏着這麼深的文化根兒!”一旁的幾位老人也頻頻點頭,你一言我一語地聊起小時候聽長輩講的成紀故事,展廳裏的文物瞬間變成了“身邊的記憶”。
展覽過後,“老物件裏的時光故事”代際分享環節更添溫情。泛黃的糧票、封皮磨損的舊課本、锃亮的木工刨子整齊陳列,一下子勾起了老年居民的回憶。“這糧票是我年輕時的‘救命票’!”68歲的李桂蘭拿起一張參市斤糧票,向圍坐的青少年講述,“當年憑票購糧,一張票就牽着一家人的溫飽,現在日子好了,可不能忘了以前的奮鬥勁兒。”
“李奶奶,當年糧票不夠用咋辦呀?”“不同面額的糧票能換多少米麵?”面對孩子們的好奇提問,老人們耐心解答,講解員適時補充糧票使用年代、社會背景等知識,讓歷史知識在問答中傳遞,也讓代際情感在交流中升溫。
“既讓老人感受到節日溫暖,又讓娃們了解了家鄉歷史,這樣的活動太實在了!”北環路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張莉説。
據了解,靜寧縣博物館通過“四進”活動,不僅讓文博資源扎根基層,更讓重陽節的意義超越“敬老”本身,成為一場喚醒本土文化記憶、連接代際情感的社區文化盛宴。(記者齊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