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時節,祁連山麓的22萬頭只牲畜陸續“下山入川”,開啟為期半年的“異地借牧”生活。“異地借牧”是傳統畜牧業轉型發展、有效緩解天然草場壓力,實現生態保護、綠色轉型、牧業增長、農戶增收、互利共贏的循環發展之路。肅南縣認真貫徹落實省市縣分類推進“五區”基層黨建的部署要求,立足牧民“草原放牧、異地借牧”實際,創新推出“三式”服務,組織黨員幹部主動靠前、實時跟進,從檢疫消毒、裝車轉運到駐點服務,全程為牧民解決實際困難,讓牲畜遷徙之路更順暢,讓群眾借牧生活更安心。

屬地超前式服務,築牢“安全屏障”
杜絕疫病跨區域傳播是“異地借牧”的首要任務。肅南縣嚴格履行疫病防控屬地管理責任,縣、鄉、村三級聯動,建立“黨委統籌、支部落實、黨員盡責”責任體系,組建以畜牧獸醫領域黨員技術骨幹和村級防疫員為主的先鋒隊,分片包村深入開展“前置檢疫”,逐一對轄區內牲畜開展健康排查、疫苗接種,指導牧民做好圈舍消殺、防疫物資儲備等工作;對計劃外出借牧牲畜和牲畜轉運車輛進行備案登記,提前做好牲畜口蹄疫、小反芻獸疫強制免疫和布病檢測工作,免疫密度達99%以上。
肅南縣大河鄉畜牧獸醫工作站站長趙鐸斌説:“自9月底開始,我們就啟動異地借牧準備工作,為牲畜接種小反芻獸疫、口蹄疫、羊痘等疫苗,確保借牧期間不發生疫病,降低跨區域傳播風險。
“黨員安江和鄰居才讓早早就來幫我家牛羊做檢疫,連飯都沒顧上吃,有他們幫忙,我們去外地借牧準備更充分、心裏更踏實!”牧民老楊的話道出了借牧群眾的心聲。
通過縣鄉村三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的提前介入,實現了防疫責任全覆蓋、風險隱患早消除,為“異地借牧”築牢了第一道“安全屏障”。
轉場跟蹤式服務,護航“平安旅途”
清晨,在馬蹄藏族鄉異地借牧先鋒服務點上,馬蹄鄉畜牧站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已經忙碌起來。身着防護服的陳建波和他的同事仔細地對運輸羊群的車輛進行消毒,服務點上的志願者耐心地為借牧群眾宣傳牲畜防疫、借牧補助等政策,引導牧民車輛有序停放,幫助借牧群眾開展牛羊裝車、醫療救護、安全運輸等工作,並進行全程跟蹤服務,為牲畜安全抵達借牧場地提供堅實的保障。
“消毒是預防羊群疾病傳播的核心環節,裝車前30分鐘是消毒的‘黃金時間’,這樣可以確保藥液作用時間大於15分鐘,能有效降低口蹄疫、小反芻獸疫等重大疫病傳播風險。”陳建波&&。
與以往徒步轉場不同,如今車輛批量轉運已成為借牧轉場的主流方式,伴隨着畜牧獸醫部門的全程跟蹤服務,不僅大幅縮短了轉場時間,更有效降低了牲畜掉膘與傷病風險,為牲畜安全抵達借牧地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今年我租了700畝秸稈地,專門用於160頭牦牛和24匹馬的冬季飼養。政府今年還給咱符合條件的牧戶每戶補助1000元,實實在在為我們減輕了運輸、租賃場地的經濟負擔。”牧民老安感慨道,“以前徒步趕牧翻山越嶺要走兩三天,牲畜容易掉膘,人也非常辛苦。現在改用車輛運輸,牲畜到達後精神狀態良好,省下來的時間還能做些飼草料打包和草地圍欄工作。”

驛站候鳥式服務,甘當“暖心後盾”
牧民轉場到哪,黨組織的服務就跟進到哪。肅南縣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在借牧群眾相對集中區域設立異地借牧服務驛站和黨群服務點,在防疫、轉場、調解等關鍵崗位設立黨員先鋒崗,組建網格綜合服務隊,全周期為跨縣區借牧群眾提供政策諮詢、幫辦代辦、志願服務等方面的保障,有效化解田間糾紛、用水用電爭議等問題,用暖心服務促進借牧群眾與農區群眾“空間互嵌、情感相融”,推動形成“一家人、一條心、一起幹”的生動局面。
在甘州區黨寨鎮的玉米地裏,肅南縣馬蹄鄉畜牧獸醫工作站的工作人員正忙碌地為借牧的牛羊進行診療、跟蹤回訪牲畜適應情況。“由於跨縣區服務距離遠、耗時長,為便於服務群眾,我們在借牧地設立借牧服務驛站和志願服務點,駐點巡迴開展工作,實現了半小時內對借牧區域的全覆蓋,極大提升了服務效率。”馬蹄鄉畜牧獸醫工作站站長巴向國説。
服務驛站作為黨組織延伸服務的“紅色據點”,長期駐紮由鄉村雙語骨幹、黨員業務能手組成的“候鳥宣講隊”,通過制定理論宣講計劃,利用生産間隙組織借牧黨員在借牧驛站開設“拉家常式”隨機課堂,用牧民熟悉的方言解讀黨的創新理論、生態補償、草畜平衡、牲畜防疫等政策,把“國家大政策”轉化為“身邊小故事”,確保黨員教育“不斷線”、組織生活“不缺席”。
“我們將全鄉借牧群眾按照就近就便原則劃分為6個片區網格,每個網格擇優確定1名黨員中心戶,組織民政、司法、衞生等業務骨幹組建‘候鳥’志願服務隊,常態化開展志願服務、矛盾調處、民意收集等活動,有力提升了異地借牧服務的整體效能和群眾滿意度。”馬蹄藏族鄉組織委員、黨建工作辦公室主任安雪蓮介紹。
從草原到農區,從防疫準備到駐點保障,肅南縣以黨建為引領,用“三式”服務串聯起異地借牧的全鏈條,既守護了牧民的“錢袋子”,又築牢了牧區的“穩定線”,為推動草原生態保護與牧區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的“紅色動能”。(劉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