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的環縣羅山川鄉,梁峁間的梯田裏藥香四溢,大樹垣村街道上的環縣眾托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加工車間內更是一派繁忙景象:清洗機裏柴胡根莖在清水裏翻滾,潤藥池旁工人正仔細翻動藥材,切片機勻速運轉産出厚薄均勻的飲片,烘乾室的熱氣裹挾着藥香瀰漫開來,篩選機旁工人們忙着分揀,色選機則精準挑出雜質,每一道工序都井然有序。

據了解,隸屬於環縣眾托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這家中藥材加工廠,由東西部協作幫扶資金援建,其資産已確權至蘭家掌村集體所有。該加工廠藥材原料主要來源於羅山川鄉及周邊鄉鎮,涵蓋柴胡、黃芩、大黃、苦參等多個品種,從清洗、潤藥、切片到烘乾、篩選、色選,一套標準化生産流程下來,不起眼的藥材經多道工序淬煉,最終實現價值提升。“單説柴胡,每畝産量能有100公斤,加工後每畝能多賺3000元。”合作社負責人鄧廷富算起收益賬,“我們還能為全縣種植戶提供代收、代加工、代銷服務,預計年加工收益75萬元,給村集體分紅5萬元,真正實現村集體、合作社、農戶三方共贏。”
“咱們廠日産能能到1噸,每公斤能提升附加值30元左右。”技術負責工人石明艷指着車間裏的設備介紹,廠房配套了烘乾室、冷藏室等設施,採用生物顆粒燃料供熱,洗藥廢水經處理後循環利用,既高效節能又環保。對她而言,更珍貴的是“日工資120元,能在家門口上班,照顧老人孩子和掙錢兩不誤”。

羅山川鄉獨特的自然稟賦,為中藥材産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這裡地處環縣西北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669米,溝壑縱橫、梁峁起伏的地貌間,藏着11.2萬畝在冊梯田。溫帶大陸性氣候帶來充足日照,250毫米左右的年均降雨量與輕質黃綿土特性,恰好契合柴胡等耐旱中藥材的生長需求,産出的藥材有效成分足、藥效強,深受市場青睞。2025年全鄉柴胡種植達3.4萬畝,在田中藥材産值約6800萬元,佔農業總産值的20%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藥鄉”。

在大樹垣村的一處柴胡地裏,村民何雙會正和鄉親們忙着挖藥,新鮮的柴胡根莖帶着泥土的濕氣被整齊碼放。“以前種的藥材都靠外地藥商收購,價格沒保障還麻煩。”他擦着汗笑着説道,“今年聽説村裏的中藥材合作社要投産,我直接擴種到200畝,以後在家門口就能交售,種植積極性更高了。”

“建加工廠不僅是為了讓藥材‘變現’,更是要打通産業鏈條。”羅山川鄉黨委書記張勇&&,“依託全鄉的種植基礎,我們先實現本地藥材就地加工,下一步要輻射全縣,收購全縣中藥材,完善倉儲、研發等配套,形成從種植、加工到銷售的全鏈條産業。”張勇強調,這個加工廠既是富民載體,更是産業標杆,未來羅山川鄉將持續帶動更多農戶參與進來,讓藥香真正飄成鄉村振興的“富民香”。(記者:張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