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手製作陶器、為陶坯繪彩,仿佛走進了歷史書本裏。”近日,蘭州市第十一中學八年級學生李雯來到東鄉縣東垣鄉林家村,在林家彩陶文化傳承發展基地參加研學活動時,難掩內心的激動。這座隱於黃土高原垣頂的村落,正以沉浸式體驗連接古今,讓沉睡千年的彩陶文明在指尖甦醒。
文明燈塔:黃土垣上的文化傳承樞紐
林家村,不僅是“中華第一刀”的出土地,也是彩陶文化傳承的重要樞紐。在此落地的林家彩陶文化傳承發展基地,佔地3000平方米,展廳、體驗區、工作室與研學廳布局有序,實現了文化保護、展示與體驗的多元統一。步入基地,空氣中飄散的泥土芬芳仿佛在輕聲訴説:歷史從未走遠,傳承正煥新光。
400平方米的展廳內,306件(套)彩陶工藝品靜默陳列。從大地灣文化的樸拙、仰韶文化的絢爛,到馬家窯文化的繁複、齊家文化的素雅,這些陶器如沉默的史官,記錄着中華文明的童年軌跡。展廳設計借助場景復原與多媒體導覽技術,將遙遠的史前文明轉化為可觸摸、可感知的具象體驗,讓觀者跨越時空與先民對話。毗鄰展廳的墓葬及遺址廳,通過場景再現,進一步揭示了彩陶在史前社會中的多重角色——日常用具、祭祀禮器、隨葬珍品等,全方位展現彩陶深厚的文化內涵。
青春演繹:沉浸式研學激活非遺生命力
“去年接待參觀、研學2.9萬多人次,今年僅研學人數已達5000多人次,間接帶動了周邊群眾增收。”臨夏彩陶修復與藝術品製作技藝州級傳承人、基地負責人馬黑麥告訴記者,“我們開發了彩陶文創産品,不僅覆蓋全國市場,還遠銷海外。”
體驗區裏,研學熱潮持續升溫。蘭州市第十一中學八年級學生苗靜宜與和政縣育才初級中學八年級學生王盼盼,正圍在拉坯機前專注創作。隨着轉盤勻速轉動,她們的指尖輕探陶泥,在力度的精準調控間,陶泥逐漸隆起、延展,一個線條流暢的陶罐漸具雛形,陶泥流轉的剎那,一場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悄然完成。
“這是我第一次親手做陶器。新奇有趣的體驗之外,更多的是對先民智慧的震撼。館裏陶器樣式之豐富、花紋之精美,都令我驚嘆。今天,書本上的文字和圖片在腦海中活了過來。”王盼盼的感慨,正是基地“推進青少年文化素養提升”實踐成果的生動印證——讓青少年成為文化傳承的參與者,古老文明才能在青春力量中煥發生機。
古藝新火:守正創新點燃文旅引擎
當窯火燃起,泥土在烈焰中歷經蛻變,開窯一刻,灰撲撲的土坯蛻變為堅硬璀璨的彩陶,五千年前的燒制場景得以重現。“我們不僅要保護文物,還要傳承非遺技藝。”馬黑麥説。基地堅持採集東鄉本地紅膠土,依古法配製礦物顏料,嚴格遵循“選土—淘洗—制坯—繪製—燒制”的完整流程,確保古老技藝不被時光湮沒。
在陶藝教作坊內,年輕工藝師們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融合,開發出一系列文創産品,這些産品讓彩陶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既實現了“促進文化産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更讓文化遺産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的新引擎。
幾千年前,先民在此制陶生息;如今,後代依然守護於此,讓文明薪火代代相傳。馬黑麥説:“彩陶是中華文明重要源頭之一,通過這些陶器,我們能觸摸到中華民族最深層的文化基因——對美的追求、自然的敬畏和生活的熱愛。‘十四五’規劃的指引,更賦予我們信心,以文旅融合新路徑弘揚這份文化瑰寶。”(記者 趙聰媛 趙好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