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10-31 19:35:17 來源: 平涼日報

靜寧 涇川:從“憂居”到“安居”的幸福跨越

2025-10-31 19:35:17     來源: 平涼日報
字體:
分享到:

  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的起點。挪出窮窩,告別深山,一直成為靜寧、涇川縣隱患點群眾心裏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然而,讓他們沒想到得是,惠民政策讓他們願望終於實現了,不僅進了城,住進“暖心房”,還開啟了新的美好生活。

  “以前住的地方臨溝靠崖,雨天擔心着睡不踏實。現在搬遷到新房,寬敞明亮,出門就是硬化路,心裏一下子踏實了。”談及搬遷後的變化,靜寧縣仁大鎮扯弓垣村搬遷群眾王軍太難掩喜悅。

  從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憂居”到集中安置點的“優居”,這場幸福蛻變的背後,離不開靜寧縣土地資源要素保障的精準發力。

  近年來,靜寧縣將科學選址規劃作為避險搬遷工作的“先手棋”,牢固樹立“安全優先、因地制宜”的原則,聚焦治平、賈河、仁大等10個臨崖臨溝、地質隱患突出的鄉鎮,科學劃定27處集中安置點建設範圍,實現危險區域“應搬盡搬”。

  在各安置點籌備階段,靜寧縣自然資源局聯合相關部門與鄉鎮深入一線,通過實地勘測、入戶協商,大幅縮短徵地丈量、院落規劃等前期工作時限。2023年至2025年,累計為搬遷區域辦理農用地轉用388畝,其中耕地轉用55.932畝,其他農用地轉用331.281畝,實現土地資源利用與群眾安全需求的精準匹配。

  靜寧縣以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為契機,打破村社行政界限,整合碎片化土地資源,將節約出的土地優先用於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累計為各搬遷點配建文化廣場10個,持續完善供水、供電、通信等配套設施,讓搬遷群眾實現“住房安全+生産便利”雙重保障,讓集約後的土地既“安居”更“宜居”。

  同時,全縣紮實推進土地復墾工作,2023年至2025年,455戶搬遷戶均簽訂舊宅基地復墾協議,累計完成復墾面積121.5畝,通過生態修復讓閒置土地重煥生機,實現“搬得出”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土地要素保障既要算好‘安全賬’,更要算好‘民生賬’。”靜寧縣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截至目前,全縣已完成27處集中安置點建設,惠及455戶群眾。

  從科學選址到集約利用,從復墾修復到配套升級,靜寧縣以土地資源要素的“全鏈條保障”,持續推動全縣避險搬遷工作走深走實,讓搬遷群眾不僅“搬得進”,更能“住得穩、過得好”。(記者 李芳艷)

  涇川縣太平鎮七千關村的14戶44名群眾,長期面臨地質災害的威脅,境內3處隱患點距離民房最近不足5米。每逢汛期,滑坡、落石風險突出,“晴天怕落石、雨天愁滑坡”是他們過去生活的真實寫照。

  今年以來,該縣將七千關村地質災害避險搬遷作為頭號民生工程,圍繞“搬得出、住得安、能致富”的目標,精準施策,紮實推進,幫助群眾實現從“崖邊”到“川地”的安居蛻變。

  為確保選址科學、群眾滿意,鎮政府組建攻堅隊聯合地質專家實地勘察,最終選定8.5畝地質穩定、交通便利、靠近公共服務設施的川地作為集中安置點。通過召開5次聽證會,廣泛徵求民意,設計團隊融入鄉土元素,規劃出81.32平方米兩居室、116.48平方米三居室等宜居戶型。同時,全面落實省級每戶10萬元財政補助及最高5萬元貼息貸款政策,切實減輕群眾搬遷負擔。

  工程建設過程中,推行“陽光建造”機制,17道關鍵工序全程留痕、可追溯。選拔3名村民擔任“百姓監理崗”,與老黨員、專業工匠共同組成監督小組,開展日常巡查,創造了連續110天“零整改”的施工紀錄。目前,安置點已全面配套完善水、電、路、渠等基礎設施,14戶群眾全部入住新居。

  為實現“穩得住、能致富”,還優先將設施蔬菜園區的6座日光溫室和35座鋼架大棚向新搬遷戶承包,並依託蔬菜、巨菌草等特色産業,搭建技術培訓平台,幫助群眾提升技能、拓寬增收渠道。

  從“憂居”到“優居”,從“避險”到“致富”,七千關村的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程不僅為群眾築起了安全屏障,更鋪就了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記者 趙珍珍 張瑩)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