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10-31 17:51:34 來源: 環縣融媒體中心

隴上秋深果正紅 環縣2萬畝山地蘋果迎豐收

2025-10-31 17:51:34     來源: 環縣融媒體中心
字體:
分享到:

  金秋時節,隴東大地層林盡染,環縣的山間卻飄起了濃郁果香。瑞雪、富士、秦脆、維納斯黃金等十多個新優蘋果品種挂滿枝頭,引得各地客商爭相訂購。

  眼下,蘋果採摘已進入高峰期,漫山紅果不僅是豐收的象徵,更成為環縣以特色農業激活鄉村振興動能的生動注腳,勾勒出産業提質、鄉村富裕、百姓安樂的美好圖景。

  田間地頭豐收忙:果農笑談增收賬

  清晨的薄霧尚未散盡,環縣起伏的山峁與溝壑間,綴滿枝頭的紅蘋果已“破霧而出”。陽光穿透霧氣灑在果實上,紅得透亮的蘋果像一盞盞小燈籠,將山間點綴得格外鮮活,處處洋溢着碩果盈枝的豐收喜悅。

  走進合道鎮朱家垣村村民張文權家的果園,豐收的氣息撲面而來——紅彤彤的蘋果挨挨擠擠,果農們穿梭在果樹間,摘果、剪果蒂、裝運,忙碌的身影與漫山紅果相映,構成一幅動人的秋日豐收畫卷。

  “我種蘋果10來年了,家裏12畝果園裏,6畝正處盛果期,主要種富士和瑞雪,今年結果最多。”張文權笑着説,前段時間的降雨影響了采收進度,最近趁天晴雇了十來個人幫忙,再有一週多就能摘完,“摘下來的蘋果會統一交到村上,客商會上門收購,今年大概能收2萬斤,預計收入5萬多元。”

  在環城鎮漫垣村,種植大戶漫華龍鬱鬱蔥蔥的果園裏則呈現出另一番景象——早、中、晚熟品種錯峰成熟,不僅延長了採摘期,更拉長了銷售周期。

  有着10多年果樹管理經驗的漫華龍,説起蘋果種植頭頭是道:“我家果園現在總共80畝左右,最老的樹有40多年樹齡,2016年還新栽了50多畝。過去管果樹全憑老經驗,品種就富士一種,管理也粗放,一年忙下來除去成本,賺不了幾個錢。”

  2016年創辦華農合作社後,漫華龍的産業發展迎來轉機,也讓他從“老果農”逐步成長為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新農人”。

  “有了合作社後,我跟着調整優化果品結構,每年我多次外出學習先進技術、搞科學管理,還引進了優質品種,現在有紅黃元帥、富士、瑞陽、瑞雪、秦脆、中秋王等十來個品種,真正實現了高産出、高效益。”2022年,在政府資金扶持下,他投資8萬元新建了標準化氣調庫,延長蘋果保鮮期,“今年預計産量6萬斤,除了給外地客戶快遞發貨外,還在縣城設了銷售點,按平均每斤5元來算,預計收入30多萬元。”

  多方賦能強産業:政策技術築根基

  合道鎮能種出優質蘋果,離不開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平均海拔1263米、全年無霜期140天、土質肥沃、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每一項都為蘋果生長提供了絕佳環境。

  自上世紀80年代起,當地村莊便開始探索蘋果種植,經過數十年培育,如今“合道蘋果”已兩度斬獲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成為黃土高原上名副其實的“黃金果”。

  截至2025年,合道鎮培育蘋果栽植大戶28戶、一般果農323戶,種植面積3640畝,挂果面積2230畝,總産量約1450噸,規模化格局初顯。

  産業發展離不開黨建與技術支撐,合道鎮以“黨建紅”引領“産業旺”,朱家垣村通過“支部+村辦企業+農戶”建示範園,趙家垣村簽訂“強帶弱”協議,兩村黨支部送訂單、送技術,推動幫扶從“輸血”變“造血”。“過去趙家垣果農愁無庫存、缺渠道,常被壓價;如今抱團發展,蘋果每斤售價比客商初始報價高0.3元。”朱家垣村黨支部書記張明説。

  除了黨建引領,技術賦能同樣關鍵。環縣依託“隴原人才基層行”活動,專門邀請4名蘋果體系專家,圍繞新優品種高接換優、重茬建園等實用內容,舉辦培訓班18期,培訓果農922人次;同時建立“科級幹部+技術骨幹+果農”三級服務體系,實行幹部包鄉包點制度,通過“技術聯心卡”及時為果農提供種植指導與災害預警,加速先進技術落地見效。

  政府的政策支持,更成為蘋果産業發展的“助推器”。

  環縣創新探索“羊+果”循環農業模式,推廣“四新一優”(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優質化)建園舉措,構建起“羊糞變肥、肥潤果園、果園生草、草料喂羊”的生態鏈條,既提升了土壤肥力,又改善了果品品質;還重點打造千畝提質增效基地、防雹減災示範園、新優品種示範園各1處,以點帶面推動全縣蘋果産業升級。

  品牌賦能謀長遠:規劃引領促振興

  地處北緯37度黃金緯度與高海拔地形,年均日照達3000小時,賦予環縣山地蘋果濃紅艷麗的外觀;15℃以上的晝夜溫差促進糖分積累,造就其清甜脆潤的口感。加之深厚疏鬆的土壤與乾燥少雨的氣候,共同塑造了蘋果皮薄多汁、脆甜質優的特性,其綜合品質已可比肩國內知名蘋果産區。

  目前,環縣山地蘋果已發展出嘎啦、富士、瑞陽、瑞雪等十余個優質品類,依託全程冷鏈運輸,從枝頭直達消費者餐桌,保持新鮮口感與醇厚風味。

  品牌化是環縣蘋果從“單一産品”邁向“完整産業”的關鍵一步。

  為此,環縣以環城鎮、曲子鎮樓房子村、合道鎮等主産區為核心,借力國慶等重要節日開展展銷,並積極擁抱“互聯網+”模式。通過電商平台、直播帶貨等方式,生動呈現蘋果從“田間”到“舌尖”的全鏈條升級,實現“小果園”對接“大市場”,既滿足消費需求,也破解果農“銷售難”問題。

  今年10月,合道鎮成功舉辦首屆蘋果採摘節。鎮黨委書記劉震&&,這不僅是“以果為媒”的展示,更是“助農增收”的實踐,旨在提升品牌知名度,拓寬銷售渠道,讓果農真正受益。

  如今,環縣山地蘋果已將地理優勢轉化為産業生態優勢,成功入選“甘味”農産品名錄,並在2025年中國蘋果年會中斬獲多項“優果獎”,品牌認可度持續提升。

  産業蓬勃發展有效帶動農業增效與農民增收。截至目前,環縣已完成4000畝果園提質改造,種植面積穩定在2萬畝以上,2025年預計産量突破2萬噸,産值達1.2億元,帶動近千農戶增收。

  展望2026年,環縣計劃在中南部10個鄉鎮推廣“青砧+瑞雪”新優品種,建設連片標準化果園,實施1000畝老舊果園高接換優,推進防災減災項目,並持續加強品牌宣傳與渠道拓展,助力“環縣山地蘋果”成為鄉村振興的堅實支撐。

  從山間野果到屢獲殊榮的“金果”,從零散種植到規模化産業,環縣蘋果的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果農的汗水與政府的推動。如今,這片紅艷的果實不僅裝點了黃土高原的秋色,更照亮了環縣鄉村振興的奮進之路。(記者:郭海霞)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