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漫過崆峒峰巒,青瓦覆金的文冠書苑裏,泥塑憨態、剪紙流光,匠人指尖的非遺技藝與游客的體驗互動交織——如今的崆峒區,早已超越傳統山水觀光,成為文旅康養融合的新場景。
2025年以來,平涼市崆峒區錨定“西北文旅康養融合先行區”目標,以項目為基、融合為魂,推動文旅産業實現結構優化與消費升級,截至9月,全區接待游客1248.2609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2.4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2.38%和22.42%,“問道崆峒?康養平涼”品牌影響力持續攀升。
項目引領破局:從“一日游”到“過夜游”的轉型
“以前游客來崆峒山,多是匆匆用餐,很少留宿,我們一直盼著大家能慢下來、住下來。”崆峒鎮副鎮長楊強口中的“遺憾”,正被一個個落地項目改寫。在崆峒鎮西溝村,“崆峒山居”文旅康養産業園建設正酣,機械轟鳴中,佔地15畝的精品民宿集群預計12月開業,30間融合&地田園與輕奢風格的客房,將為游客提供深度停留的理由。
2025年,崆峒區以項目建設築牢文旅根基,謀劃重點項目41項、概算總投資36億元。目前,海寨溝溫泉游泳館、平涼戲曲博物館、大秦文旅商貿示範街等11個項目已建成運營;四十里鋪吳岳山莊、柳湖鎮悅瓏灣精品民宿等10個項目有序推進。借蘭洽會、港澳&招商推介會等平台,該區還成功簽約天下崆峒文旅綜合體、崆峒古鎮客房提升改造等項目,為産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圖為崆峒區崆峒鎮西溝村農家樂夜景。崆峒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曾經的荒蕪灘塗,如今變身“崆峒山壹號營地”,成為鄉村旅游的“破圈”代表。“暑假期間日均接待游客約2000人,‘露營+星空+美食’的模式很受青睞。”營地負責人鹹亞明介紹説,白色穹頂帳篷散落綠茵,動力小火車載着孩童歡笑,這裡不僅滿足了市民慢生活需求,更讓崆峒文旅的“停留經濟”初見成效。
産業融合拓界:“文旅+”激活多元業態
在崆峒區上楊鄉小岔河旁,180歲的杜梨樹下,游客可靜享歲月療愈;中醫藥養生堂內,體驗者化身“理療師”感受傳統智慧;黃酒作坊裏,年均9.4℃氣候慢釀的醇香讓人駐足——這個距城區僅15公里的鄉鎮,以“生態上楊?暢敘小岔”為品牌,串聯起“鄉村游+研學游+中醫游”的多元線路。
今年,上楊鄉“河畔野町”自主營地成為假日熱門地:茅草八角亭古樸雅致,510平方米的兩層建築內設19個特色包間,游客圍爐煮茶、品嘗火鍋,在溪流與樹木間盡享休閒。這只是崆峒區“文旅+”融合的一個縮影。
2025年以來,該區持續做好“旅游+”文章:舉辦2025崆峒半程馬拉松、崆峒武術大會,打造“崆峒派”古風街區;平涼戲曲博物館開館運營,推出針灸、拔罐等中醫養生項目;研創泥塑、剪紙、根雕等25類文創産品,展示道家素齋宴、紅牛養生宴等特色美食,形成“文旅+體育+中醫+文創+美食”的融合格局。

圖為麻武鄉霧漫山莊風景如畫。 梁璐 攝
高頻率、高層次的節會活動更成“引流密碼”:高堡桃花節、上楊槐花節、安國貴妃杏採摘節激活鄉村旅游;“百姓狂歡節?秦腔嘉年華”全網點擊量達3.5億次;與央視合作的中國曲協“送歡笑”專場、夏日新民歌音樂會等活動,通過央媒、省媒及抖音、快手等平台傳播,讓崆峒文旅形象深入人心。
鄉村振興賦能:繪就全域旅游新圖景
沿着通往崆峒山的道路走進崆峒鎮半山村落,錯落有致的農家樂裏,“杜鵑田園客棧”正迎來一批家庭游客。“景色雅致、飯菜可口,我們一大家人常來休閒。”游客曹磊的評價,道出了這裡的經營底氣——依託崆峒山的自然與客流資源,半山村落已積累起成熟的旅游餐飲經驗。

圖為杜鵑田園客棧小院內除了農家飯外,還有燒烤。 梁璐 攝
為拉長旅游産業鏈,崆峒區多點發力:打造“虎山夜月”農旅融合綜合體;推進大寨鄉海寨溝體育旅游融合示範基地建設,目標建成西北最大極限運動樂園與生態溫泉療養中心,目前滑雪場、玻璃吊橋等項目已運營;2600余畝苗圃、17處濕地景觀湖、500畝復綠荒山,讓鄉村成為“高顏值”旅游目的地。
服務質量同步提升。該區制定《旅游服務質量提升工作方案》,從交通客運、餐飲住宿等6方面優化消費環境;海寨溝通景道路開工、ETC開口工程通車,改造旅游公廁10座;舉辦3期旅游從業人員培訓班,承辦2025年甘肅省旅游突發事件綜合應急演練,常態化排查涉旅安全隱患,為游客營造安心環境。
從單景點觀光到全域沉浸,從打卡留影到深度互動,崆峒區正以山水為底色、文化為內核,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持續前行,奮力書寫農文旅高質量發展的“振興答卷”。(魏建軍 梁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