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10-31 17:48:10 來源: 央廣網

會寧:特色産業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2025-10-31 17:48:10     來源: 央廣網
字體:
分享到:

  金秋時節,走進甘肅省會寧縣,廣袤田野上處處涌動着豐收的喜悅。從平頭川鎮的蕎麥花海到新垣鎮的連片馬鈴薯田,從韓家集鎮的“豐産方”示範基地到祥澤小雜糧合作社的深加工車間,一幅以特色産業為筆、鄉村振興為卷的壯麗圖景正徐徐展開。

  近年來,會寧縣立足資源稟賦,深耕特色農業,通過合作社引領、科技賦能、農文旅融合等多元路徑,走出了一條“産業興、百姓富、鄉村美”的振興之路。

  合作社引領:撂荒地變“聚寶盆”

  在平頭川鎮任家灣村,曾經無人問津的撂荒地如今煥發新生。任家灣村通過合作社牽頭,整治撂荒地300余畝,規模化種植蕎麥、西葫蘆等作物,形成“一田多收”模式。

  “合作社免費發籽種、包回收,我種了8畝西葫蘆,省心又賺錢,一畝能掙近2000元!”村民任忠良感慨。

  類似的變化發生在全縣多個鄉鎮。會寧縣祥澤小雜糧合作社在中川鎮打造2000畝種植基地,通過“基地+農戶”模式帶動村民土地流轉、務工增收,更研發雜糧禮盒、石磨麵粉等深加工産品,附加值提升數倍。數據顯示,全縣小雜糧種植面積突破10萬畝,年産值超億元,昔日的“土疙瘩”成了致富“金豆豆”。

  科技賦能:傳統産業提質增效

  韓家集鎮推動馬鈴薯産業從“單打獨鬥”邁向“集群發展”。500畝高標準示範基地推行統一供種、施肥、防治和技術的“四統一”管理模式,配套滴灌帶和無人機飛防技術,讓種植四十多年的村民李清感慨:“今年最省心!”

  新垣鎮以馬鈴薯單産提升示範項目為抓手,打造連片“豐産方”,預計畝産可達2500公斤。同時,該鎮大力發展種養循環模式,家庭農場負責人李耀剛介紹:“蕎麥顆粒賣錢,莖稈養安格斯肉牛,一畝地、兩份收入。”這種資源高效利用模式,既降低飼料成本,又提升牛肉品質。

  産業多元化:種養循環拓富路,生態經濟雙豐收

  在新垣鎮常家坪村,500畝馬鈴薯“豐産方”示範基地裏,農戶伏正川望著即將豐收的薯田喜笑顏開:“今年種了30畝洋芋,政府補貼給力,産量預計2500公斤/畝,收入穩了!”

  該鎮還創新“種植+養殖+生態”模式,楊家河壩村的蕎麥莖稈被製成青貯飼料喂養安格斯牛,實現“一畝地兩份收入”。

  養殖業同樣蓬勃發展。會寧縣琴與平養殖農場擴建標準化肉羊場,計劃引進300頭基礎母羊;馬國強在八里灣鄉帶動40余戶蜂農,依託蕎麥、苜蓿花海發展養蜂産業,年産值達80萬元。目前,全縣肉羊存欄超21萬隻、肉牛存欄1萬餘頭,特色種養業成為農民增收的“硬支撐”。

  科技賦能:從“靠天吃飯”到“智慧農業”

  韓家集鎮的500畝馬鈴薯“豐産方”示範基地,是科技助農的典範。該鎮通過“四統一”管理模式和智能化服務,推動馬鈴薯畝産提升30%,並輻射帶動全鎮1.5萬畝馬鈴薯種植。

  “統一供種、滴灌技術、無人機飛防,今年薯苗長得比往年壯實多了!”農戶李清説。

  在中川鎮高陵村,會寧縣祥澤小雜糧合作社引入現代化加工設備,將雜糧原料轉化為禮盒裝精品,線上直播帶貨與線下商超銷售並行,年銷售額突破千萬元。全縣推廣“電商+文旅+農業”模式,2024年農産品電商交易額達10億元,小雜糧、亞麻籽油等特色産品通過“雲端”走向全國。

  農文旅融合:紅色沃土綻放“多彩經濟”

  會寧依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探索“紅色旅游+農業”新路徑。大墩梁村依託紅軍戰鬥遺址,打造紅色研學基地,同步發展農家樂和小雜糧體驗游。

  “游客來了不僅能瞻仰先烈,還能品嘗雜糧宴、購買特色農産品,村裏人氣旺了,錢包鼓了。”村民魏太平説。

  此外,設施農業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中川鎮梁堡村的設施蔬菜基地吸引游客採摘聖女果,帶動周邊農戶就業;新垣鎮的無籽西瓜、小茴香等特色種植,不僅豐富“菜籃子”,更成為田園觀光的亮點。2025年上半年,全縣農文旅綜合收入同比增長25%,鄉村振興動能更加強勁。

  “全縣堅持‘農業優先、文旅賦能’發展定位,以八大産業為主導,打造全産業鏈。下一步將繼續推動綠色標準化生産,培育龍頭企業,深化農文旅融合,實現‘以農促旅、以旅興農’。”會寧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景衛國&&。

  從“單打獨鬥”到“抱團發展”,從“傳統種植”到“智慧農業”,從“土裏刨食”到“産業融合”,會寧縣以特色産業為引擎,書寫了鄉村振興的精彩答卷。如今,這片紅色熱土上,蕎麥花海依舊翻涌,小雜糧産業鏈持續延伸,養殖基地牛羊肥壯,紅色旅游方興未艾……一幅産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會寧大地徐徐鋪展。(記者寇剛 通訊員竇菊)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