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麓的清風掠過山丹馬場一場的沃野,勾勒出一幅黨建賦能與民生改善共生的畫卷。隨着異地安置政策的推進,越來越多職工奔赴城鎮務工增收,卻也面臨着“田地難顧、務工難安”的兩難困境。在此背景下,一場各農業連隊黨支部以“五統一”管理模式為根基,升級打造全流程託管服務,用組織的溫度破解發展的難題,讓職工在“種地有收益、務工有底氣”的雙重保障中,收穫穩穩的幸福。
黨建領航,築牢託管服務“壓艙石”。各農業連隊黨支部錨定主題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這一抓手,將戰鬥堡壘直接建在農業生産第一線。他們始終把服務職工作為黨建核心任務,通過持續發力切實打通黨群脈絡、踐行為民服務宗旨。 針對高海拔嚴寒地區“作物品種單一、職工增收渠道窄”的痛點,黨支部主動回應需求,將2012年起探索的管理經驗持續迭代升級,最終形成覆蓋“種、管、收、銷”全鏈條的託管服務體系。從作物布局規劃的前期統籌,到農資統一集採的成本把控;從田間管理的技術護航,到農機調配的高效協同,再到産品銷售的渠道搭建,每一個環節都凝聚着黨支部的組織合力,真正實現基層黨建與職工利益同頻共振、深度融合。
流程閉環,織密省心增收“保障網”。這場跨越山海的託管服務,以全流程閉環打破地域與時間限制,讓在外務工職工真正實現“隔空管田、坐享收益”。春寒未褪時,黨支部已結合土壤墑情敲定播種方案,統一訂購的優質農資直送田間,徹底免去職工往返奔波之苦;作物生長季,黨員技術骨幹下沉分片巡查,病蟲害防治、田間管理等專業措施精準落地,讓“憑經驗種地”升級為“靠科學管護”;豐收時節,黨支部調度機械化收割隊伍有序作業,更通過統一對接的收購渠道實現作物高效變現,徹底打消職工“銷售難”的顧慮。 這種“支部當管家、職工當掌櫃”的模式,為在外務工職工 吃下“定心丸”。他們無需在務工與種地間反復糾結,得以全身心投入外出工作,最終構建起“農田收益+務工薪資”的雙增收格局。
生態共生,繪就企民雙贏“新圖景”。在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指引下,這場全流程託管服務不僅激活了土地活力,更守護了生態根基。通過統一的技術標準與種植規範,既提升了作物抗風險能力,也減少了分散種植可能帶來的生態擾動,實現了農業生産與生態保護的良性循環。同時,穩定的土地收益與務工收入,讓職工的歸屬感與幸福感持續提升,為企業發展注入穩定動能。
如今,“黨建引領託管、託管促進增收”的模式已成為一場最“接地氣”的民生實踐,在祁連山下書寫出央企踐行社會責任、助力共同富裕的精彩答卷。(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