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10月,東鄉縣2025年降水量達到764.8毫米,這是近10年來同期降水量的最大值,較近30年平均降水量高出532.5毫米。雨水的豐沛饋贈,正與生態治理的持續發力形成共振,讓這片曾被貼上“乾旱貧瘠”標籤的土地,悄然進行着從荒山禿嶺到綠意盎然的蛻變。
降水數據的躍升,是生態改善的直觀注腳。在東鄉,“雨水變多了”不再是群眾的直觀感受,而是有數據支撐的生態轉變。曾經“渴死麻雀摔死蛇”的布楞溝流域,通過3.61萬畝造林、鋪設供水管網、推行立體綠化等系列舉措,不僅讓雲杉、油松鋪滿山梁,更構建起良性循環的局部小氣候,為降水留存創造了有利條件。如今走進大樹鄉布楞溝村,南北兩山鬱鬱蔥蔥,折紅公路沿線花帶綿延,2018年獲評“國家級森林鄉村”的榮譽,正是降水與植被相互促進的生動見證。
豐沛降水與治理成效的疊加,正在重塑東鄉的生態基底。針對降水增多的特點,東鄉縣精準推進流域治理,投資4030.87萬元的沿洮河經濟帶生態緩衝帶修復工程完工投用,池溝流域綜合治理項目新增15平方公里治理面積,通過水土保持林栽植、封育保護等措施涵養水源。
這些靶向發力的治理行動,讓生態改善的連鎖效應逐漸顯現,具體成效也有了明確的數據佐證。“生態的改善帶來了連鎖效應,空氣可吸入顆粒物(PM10)48微克/立方米,細顆粒物(PM2.5)16微克/立方米,空氣優良率達91.4%,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曾經脆弱的生態系統正變得愈發強健。”臨夏州生態環境局東鄉分局幹部王玉雪説道。
面對降水分佈不均可能引發的挑戰,東鄉的生態韌性不斷增強。今年8月,鳳山鄉遭遇148.9毫米、五家129.3毫米、董嶺123.7毫米、坪莊117.0毫米的大暴雨,但得益於前期生態治理奠定的基礎,當地通過快速響應、科學疏導,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災害損失,實現了人員零傷亡。從“怕下雨”到“善用雨”,從被動救災到主動防禦,背後是生態治理帶來的底氣,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東鄉的實踐成果。
“充足的降水緩解水資源短缺、有助於作物生長,帶來農業增産、增加水力發電並滋養森林和草地,提高植被覆蓋率,改善局部氣候,充沛的降水使東鄉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同時也需注意,強降水易引發洪澇、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還會導致農田漬澇、作物減産絕收,需做好防禦。”縣氣象局副局長常靜説。
764.8毫米的降水,是自然的饋贈,更是治理的勳章。從年均532.5毫米的降水量,到如今雨潤山林的生態新貌,東鄉用數據書寫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答卷。這答卷上,既有降水增多的生態喜訊,更有久久為功的治理恒心,在山河之間勾勒出生態振興的清晰軌跡。(周學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