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天水市秦州區將數字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強勁引擎,推動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深度融合,着力構建“産業智能高效、服務便捷普惠”的現代鄉村新圖景。目前,全區420個行政村已實現4G網絡與光纖寬帶100%通達,16個鄉鎮政府所在地實現5G網絡全覆蓋,城鄉“數字鴻溝”顯著縮小,為農業現代化與鄉村“智”理升級築牢了網絡根基。
從“汗水農業”到“智慧大棚”:科技賦能生産力
在秦州區秦嶺鎮關觀村的智能化育苗大棚裏,種植戶只需輕點手機APP,水肥一體化設備便應聲啟動。物聯網系統實時監測並自動調節棚內環境,AI病蟲害預警系統更是將連翹育苗成活率提升至98%,育苗周期縮短了15天。“過去全憑經驗和力氣,現在靠數據説話,省時省力,收成還好。”一位種植戶的感言,道出了科技帶來的切實改變。
這只是秦州區智慧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在天水鎮的草莓小鎮,智能連棟溫室配備了從水質凈化到高壓霧噴的全套智能系統,實現了果蔬的高效育苗;在楊家寺鎮現代農業産業園區,線上銷售模式有效破解了農産品銷路難題。數字技術已貫穿從育苗、種植、管理到銷售的全鏈條,不僅提升了農産品的品質與豐富度,更成為助力農民穩定增收的“智”富新引擎。
從“事後撲救”到“事前預警”:數字編織防護網
“以前最怕病蟲害,一旦發生,損失慘重。現在有了這些‘千里眼’,我們心裏踏實多了。”平南鎮王坡窯村的村民指着田間的監測設備説。自2022年起,秦州區在多個鄉鎮建設了農作物病蟲疫情遠程田間監測站。這些站點集成了自動蟲情測報、病菌孢子捕捉、農業氣象監測等系統,能夠24小時不間斷採集數據,並通過手機和電腦端實時呈現。
通過對海量數據的分析,系統能夠及時、準確地預測預警重大病蟲害的發生趨勢,實現了從“被動防治”到“主動預防”的根本性轉變。這套智能化的“防護網”,不僅大幅提升了檢疫性病蟲害的監測與控制能力,也為指導農戶科學防控、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産品穩定供給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從“治理”到“智理”:數字提升服務效能
秦州區積極推動“雪亮工程”與數字鄉村平台建設,融合“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體系。通過天水移動“數字鄉村”平台、睿陽智慧“三農”大數據綜合管理平台等,村民不僅能便捷獲取一站式便民服務,村委也能整合農田監測、氣象預警等信息,實現更智能的生産調度與公共安全防範,推動鄉村治理從“治安”向“智安”加速轉變。
下一步,秦州區將圍繞數字鄉村建設,加快鄉村基站建設,豐富“三農”信息服務供給,加強農村寬帶網絡安全保障與運維能力,通過強化組織、創新投入、打造示範項目,着力破解數字鴻溝與人才短板,努力建成設施完備、産業智能、服務便捷的數字鄉村體系,讓鄉村振興的“強勁引擎”持續迸發活力。(劉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