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治理,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近年來,臨澤縣積極探索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新路徑,通過將組織體系建到“家門口”、力量資源沉到“家門口”、 暖心服務送到“家門口”、議事説事聚在“家門口”,有效破解一系列治理難題,暢通社區治理的“最後一米”,着力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織密組織“經緯網”,築牢治理根基
“以前辦個事不知道找誰,現在網格員常來轉悠,連樓道燈不亮、醫保報銷這些小事都管,真是咱的‘貼心人’!”樂民社區居民張大媽的誇讚,是該縣社區網格化治理成效的生動寫照。
該縣紮實推進網格化治理體系建設,做優社區“大黨委”、做實網格黨支部、做精樓院黨小組、做活黨員&&戶,“多網合一”優化設置77個“全科網格”,同步設立網格黨支部(黨小組),推選確定105名黨員&&戶,按照“1+1+1+N”模式組建網格“小分隊”,常態化深入樓棟、網格,與群眾一起拉家常、問需求、話發展,同步做好信息採集、政策宣傳、便民服務,以黨建引領織密了社區治理“一張網”。
(圖為惠民社區網格員在樓院內為群眾宣講政策)
匯聚共建“同心圓”,凝聚治理合力
“過去社區應對急事難事,往往人手不足、響應慢,現在通過整合資源、黨員帶頭衝鋒,實現了平時共同治理、急時一鍵響應,大夥兒的參與感和安全感都大幅提升!”沙河街社區黨委書記馬玉紅的話,道出了基層治理的蝶變。
該縣聚焦破解城市治理“小馬拉大車”問題,建立“包抓領導+社區黨組織+共建單位+群眾代表”四方聯動社區治理共同體,通過強化組織紐帶,鏈結各方資源,有效增強了社區服務供給。縣委書記、組織部長帶頭抓點示範,帶動26名縣級領導班子成員全覆蓋包聯社區網格,解決實際問題42個。社區黨委發揮主體作用,深化“社區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建立居民“需求清單”及單位“資源清單”,召開聯席會議15場次,溝通對接,配對組合,組織共駐共建單位落實“項目清單”98項,城市基層黨建實現由“社區單幹”向“聯盟共建”全面轉變。

(圖為共駐共建單位在沙河街社區召開聯席會議)
精準投送“暖心包”,解鎖幸福密碼
“我們把群眾身邊一件件小事,當成黨組織的大事來辦,用‘五微項目’打通服務堵點、點亮百姓心聲,真正讓黨建成為看得見的溫暖力量。”縣委組織部一位正在參與社區“微心願”認領的黨員懇切説道。
該縣全面落實黨建引領城市社區治理20字工作機制,實施以幸福微生活、樓院微服務、交換微空間、紅色微議事、點亮微心願為主要內容的社區治理“五微”項目,先後建成3個樓棟微黨校、5個敬老愛心餐廳、9個“紅色先鋒驛站”、12個閒置物品交換平台,為1200多名獨居老人全覆蓋安裝“一鍵通”應急呼叫系統,同步設立訴求收集與便民代辦窗口,將政策宣講、養老助餐、嬰幼託管等服務延伸至樓棟單元,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享受便捷服務。
搭建議事“小平台”,激發自治活力
“以前是社區幹、群眾看,現在成了大家商量着幹、一起參與着辦。‘碼上辦’及時響應,‘敲門行動’精準暖心,黨組織把服務做到了心坎上,大夥兒的歸屬感、參與感越來越強!”樂民社區75歲老黨員徐忠民笑着説。

(圖為沙河街社區居民在紅色議事廳議事)
該縣聚焦激發居民自治內生動力,通過機制創新、平台搭建,推動群眾在家門口深度參與社區事務。先後組建由社區黨委牽頭、業委會、物業、志願服務隊參與的“治理合夥人”隊伍5支,打造社區書記工作室、紅色議事廳、議事長廊等多元實體陣地48處,協商解決了一批就業難、停車難、飛線充電等實際問題,實現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同步優化12345熱線流程,深化“接訴即辦”“碼上響應”機制,做到訴求速接、工單直派、雙反饋全回訪。今年以來,平台處理工單5003件,及時簽收率、按期辦結率均達100%,滿意率達98%以上。(劉覲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