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阿克塞縣各社區以“解民憂、聚民心、促共治”為目標,聚焦居民急難愁盼問題,通過問題治理破局、“金鄰”協商聚力、親鄰行動暖心、骨幹挖掘賦能,逐步破解小區治理難題,一步步讓居民“入圈”、讓治理“破圈”、讓幸福“出圈”。

從“問題清單”中找準治理靶心。搭建“開放式”議事平台。利用線上居民微信群、小程序,線下“金鄰奶茶會”“板凳會”等形式,鼓勵居民暢所欲言,將身邊的“堵點、痛點、難點”擺上&面,讓每一位居民群眾都成為社區的“觀察員”和“報料人”。推動“精準化”需求調研。通過問卷調查、入戶走訪、專題座談等方式,深入了解不同年齡、不同群體居民的差異化需求。老年人更關注助餐就醫、活動空間,年輕人則聚焦托育服務、健身設施,精準把握需求方能對症下藥。建立“動態化”問題&賬。將收集到的問題進行分類梳理,建立動態管理&賬,明確責任主體、解決時限和反饋機制。讓“問題清單”不再是靜態的文檔,而是行動的指南和考核的依據。
以“多元共治”激活治理新動能。清單一目了然,關鍵在於如何治理。破解社區治理難題,不能僅靠社區“兩委”或物業公司“單打獨鬥”,必須充分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打造“親鄰共治”的生動局面。培育“鄰里骨幹”,壯大共治隊伍。挖掘社區內的黨員、樓棟長、熱心居民、專業能人,組建志願服務隊、矛盾調解隊、文體活動隊等,讓他們成為社區治理的“千里眼”“順風耳”和“好幫手”。通過表彰激勵、積分兌換等方式,增強其參與感和榮譽感。深化“鄰里協商”,凝聚共治共識。針對“問題清單”上的事項,組織相關利益方進行民主協商。例如,關於停車難問題,邀請居民共同商議方案,在協商中尋求最大公約數,形成大家認可、願意遵守的“鄰里公約”。鏈結“鄰里資源”,匯聚共治合力。盤活社區內的各類資源,包括駐區單位、商戶企業、社會組織的資源,以及居民自身的技能、時間等資源。建立資源清單,促進供需對接,實現“社區搭&、各方唱戲”。
用“繡花功夫”織就宜居新圖景。當“親鄰共治”的理念深入人心、機制有效運轉,社區的“問題清單”便開始逐步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動人的“治理新篇”和宜居圖景。環境面貌煥然一新。在居民的共同監督和維護下,樓道整潔了,垃圾分類成為習慣,小微空間被精心打造為“口袋公園”或“共享花園”,社區顏值顯著提升。服務供給精準高效。依託居民需求和資源清單,社區能夠精準對接服務,通過開設“石榴籽課堂”、組織老年興趣班、提供便民服務等,居民的急難愁盼問題在家門口得到更好解決。“睦鄰文化”幸福滿格。通過舉辦鄰里文化節、百家宴、趣味運動會等文化活動,增進居民之間的了解和情誼,打破“鄰里相見不相識”的隔閡。濃厚的鄰里氛圍有助於減少摩擦、促進包容,為協同治理奠定堅實的情感基礎。(徐慧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