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5 10-28 16:21:29 來源: 白銀日報

鹽鹼灘變身豐産田——景泰縣國家級鹽鹼地綜合利用試點項目顯成效

2025-10-28 16:21:29     來源: 白銀日報
字體:
分享到:

  金秋時節,景泰縣國家級鹽鹼地綜合利用試點項目區處處洋溢着豐收的喜悅。曾經白茫茫、寸草不生的鹽鹼灘,如今煥發出勃勃生機——辣椒點綴田間、西紅柿挂滿枝頭、燕麥翻涌着金色浪濤……在這片重獲新生的土地上,科技力量與勞動者的汗水交織,共同繪就了一幅動人的豐收畫卷。

  在景泰縣國家級鹽鹼地綜合利用試點項目蘆陽片區,種植戶王志建正穿梭在西紅柿大棚裏,忙着採摘成熟的果實。他站在田埂上,望著眼前的纍纍碩果,難掩內心的激動:“我們站的這個地方原來就是鹼灘,一個寸草不生的地方。經過鹽鹼地治理改造以後,我們種上了西紅柿、茄子、辣子等,而且長勢都挺好。現在,西紅柿已經到採摘的季節了,預計産量能達到8000斤到10000斤左右。”話語間,王志建滿是對土地蛻變的感慨和豐收的期盼。

  不遠處的芹菜種植地裏,菜農趙仁有的臉上同樣洋溢着豐收的笑容。連片的田地裏,綠油油的芹菜鮮嫩飽滿,葉片上還帶着清晨的露珠。剛收割下來的鮮芹被工人整齊地碼進收購車,即將運往各地市場。“今年鹽鹼地改良以後,我們試種了一些芹菜,從目前的長勢來看,芹菜長得非常好。最近我們拉到市場上售賣,客戶反響也好。根據目前的採摘情況,畝産能夠達到10000斤左右。”趙仁有一邊指揮工人裝車,一邊向記者介紹着豐收的成果。

  品嘗這份豐收喜悅的,不僅有辛勤勞作的農民,還有默默扎根田間的科技工作者。對於他們而言,豐收季更是數據採集、成果檢驗的關鍵時期。在燕麥試驗田裏,甘肅省農科院的科研團隊正忙着對春季種下的耐鹼燕麥進行最終測産,每一株作物的生長情況都被仔細記錄。甘肅省農科院畜草與綠色農業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文瑜説:“今年開春,我們在景泰鹽鹼地種植了68份燕麥材料,最近已經到了收穫季節。通過調查和測産,我們篩選出了5份早熟材料,鮮草産量每畝可以達到3到4噸,這説明鹽鹼地的改良效果非常明顯。”

  科學的評估離不開精準的數據支撐。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的科研團隊也深入田間,開展細緻的樣本採集工作。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趙傑才解釋道:“我們這次來的主要目標是採集玉米的根、莖、葉以及玉米底下的土壤,準備回實驗室測量它的生理生化指標、土壤理化性質,以此判斷哪種實驗微生物菌劑對鹽鹼地玉米的生長促進作用是最優的,為後續鹽鹼地治理提供更科學的技術支撐。”

  從鹼灘到良田的蛻變,背後同樣離不開當地農技人員的辛勤付出。景泰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的農技人員因地制宜,探索出“工程+農藝”的組合治理措施,一步步讓鹽鹼地褪去了“白大褂”,變身豐産田。景泰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仲曉飛介紹:“我們通過工程排鹼渠進行排鹼,配合膜下滴灌補水,後期再增施有機肥來降低土壤的含鹽量。同時,我們還篩選出14種26類耐鹽鹼的經濟作物,既能保證産量,又能提升農産品的口感。根據這幾天的測産情況,基本達到了我們的預期目標。”

  從昔日寸草不生的鹽鹼灘,到如今碩果纍纍的豐産田,景泰縣用科技與汗水改寫了這片土地的命運。豐收的喜悅洋溢在每一位參與者的臉上,也更加堅定了大家持續推進鹽鹼地治理的信心。在這片重獲新生的土地上,我們不僅看到了農業科技的強大力量,看到了農民增收致富的希望,更看到了鹽鹼地治理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美好未來。(記者 張萍 通訊員 雷臣元 盧昌來)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